电影名片
《谁的青春不迷茫》由姚婷婷执导,白敬亭、郭姝彤、李宏毅、王鹤润、丁冠森等主演。该片改编自刘同同名小说,讲述了“好学生”林天娇和“学渣”高翔,从偏见到和解,再到互有好感,反映青春期学生成长烦恼的故事。该片于2016年4月22日在中国上映。
先不要脸的说一句,我觉得片中林天骄就是在演我。
第一个镜头,好学生为了考第一居然作弊。
后来林天骄在表彰会上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场下一片哗然,我却能感同身受。
作为一个从小的“别人家的孩子”,真的背负了太多。这些情节还蛮写实的。但也仅限于如此了。
至于《谁的青春不迷茫》这部片子本身,在同行的衬托下显得还可以。单独拎出来看,绝对被《那些年》吊打。
比起之前的那些烂片强一点,然而也只是强一点罢了。男主调皮学习差,女主乖乖女好学生,然后还有一个极度面具化的男二。相反女主的弟弟却比主角们演绎的真实的多。
这些年大陆的青春片都太意淫了,剧本都有标准模板了,一堆帅哥美女,过度强调成绩好坏分化等级,喊着几句鸡汤,转眼就是多年以后,满屏的陌生感。
那是我们的青春吗?
满桌的书本,破烂的教室,最讨人厌的课间操,偷偷摸摸喜欢的人,爱幻想,写着矫情的签名,喊着中二的言论,动不动就觉得别人对我有意思。那些回想起来都觉得尴尬爆棚的事情,那才是我的青春吧。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要来了。就索性谈谈高考把。
片中的学霸说,“我就是身处比你高很多的地方,俯视着你”的时候,真的有点感触了。
他的这种优越感来自哪里呢,就来自他比别人的考试卷子能多得那十多二十分吗?这样的事放在当下,估计很多人是无法理解的,不过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那的确真实存在的事实。
在那一段高考压力无限巨大的岁月里,成绩就是决定一个学生一切的标准,包括品性,道德。这电影其实说不上多出彩,但胜在真实。
那个时候确实有很多很多像剧中那位班主任一样的老师,把一个班的同学划为三流九等。学渣是最苦逼的,动辄罚站,动辄特殊座位,经常被老师骂的一无是处,仿佛成绩不好就变成了不耻于人类的狗屎堆,将来的结局不是成混混就是成流氓。还有很多很多和剧中女主父母一样的父母,不断地鞭策鼓励自己儿女为考上大学咬牙奋斗。他们会在你复习功课的时候,悄悄走进来,为你端来一杯水,一些点心,然后细心叮嘱你不要熬太晚,然后悄悄离去,轻手带上门,生怕影响到你。哎,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实那些老师们也不是坏人,他们只是恨铁不成钢,叱责学渣到深处,无不都是掏心掏肺,声泪俱下。
只是,只是没有人来真正关心那些学生内心真的喜欢什么,更何况那时的学生对未来大多都是迷茫然的,对前途的选择往往是家长的一言堂,其实又有几个家长认真考虑过,什么样的工作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孩子的,最能发挥他们优势?电影里作为学渣的男主能够吸引女主,正是他的洒脱不羁,离经叛道,敢于真正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过这样的异类在哪个保守的年代,毕竟是凤毛麟角。其实细细想来,那不是老师的错,也不是父母的错,在这个人口众多而教育资源稀区的国度,面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严酷现实,大家都只有这么无奈地面对,没有选择。
高考和为了应付高的教育制度就像一种阉割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机器,绝大多数中国的学生,在经历了数年填鸭式的教育之后,在本应该最有可塑性的年纪,变得苍白如洗,变成一群只会读书的机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而且,这种唯分数论断人优劣的方式,培养出来的精英是什么样呢,就是剧中女主自我反省那样的,为考省三好就作弊,忽视朋友,忽视亲情,看不起成绩不好的同学,自私冷漠,不择手段。这就是那个年代所谓的好学生,老师和家长都喜欢的好学生,虚荣傲慢却又无知可怜,一种依靠别人的赞许作为自己存在方式的人。这样的学校精英以后进入社会,成为社会的精英,那就难怪如今的中国社会充斥那么薄情寡义唯利是图信仰迷失礼崩乐坏,这不能不说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极大的嘲讽。
总的来说,我还是很喜欢《谁的青春不迷茫》这样的电影,它虽然没有有的青春题材电影的那种夸张的情节,搞笑的桥段,也没有一些如堕胎群架等青春片标志的噱头来扯眼球,导演的手法还不够纯熟,结局显得有点仓促,但它就是这么无限真实地接近我曾经经历过的高中生涯:在焦灼,压抑,畸形的氛围下上演的一幕幕少年懵懂的迷芒和困惑。在学校高压和家庭严管下早逝的青春美好和曾经为了理想挣扎和反抗过的人性。唯一的遗憾是电影的结局过于圆满,反而落了俗套,减弱了反思的深度。
☆未收藏(0)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