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文Q参加了Intel在美国圣何塞举办的一年一度的技术创新峰会,倾听了Intel CEO帕特·基辛格、Intel CTO Greg Lavender有关全栈AI技术与产品、广泛行业合作的分享,也有幸与Intel公司副总裁、中国软件生态事业部总经理李映先生一起聊了聊。
在交流中,李映分享了他对于Intel当前公司战略、技术和产品方向的理解,尤其是如何All in AI。
对于这次技术创新大会,李映总结了四个方向的要点:
第一,Intel是一家很硬核的公司。
比如“芯经济”(Siliconomy),不仅仅是5700亿美元、8万亿美元这样的数字,背后最关键的是摩尔定律。
李映强调,摩尔定律不仅意味着制程工艺的提升、晶体管密度的增加,更代表了整个数字经济的发展,Intel正是按照摩尔定律、按照经济规律去规划自己的产品和市场,规划自己的发展。
比如全力打造的四年五个制程节点规划,Intel 7/4/3/20A/18A密集轮番上阵,背后正是大量的投入和创新,相当硬核。
第二,Intel创新的强度和数量都是非常惊人的。
大会首日,Intel CEO基辛格做了一个半小时的演讲,讲话速度是见过的最快的人之一,就这还超时了。
在这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基辛格围绕AI讲述的话题让人目不暇接:芯经济、创业激励、AI加速器、GPU加速器、至强处理器、酷睿处理器、AI PC、AI开发、开发者云、制程工艺、玻璃基板封装、UCIe规范、神经计算、量子计算……期间还有丰富的展示与演示。
这些话题任何一个单独拎出来,都可以讲半天,却被Intel放在了一起,足可见创新的力度之大、速度之快。
第三,AI无所不在。
这次大会期间,甚至近期的任何类似行业会议期间,几乎每隔一两分钟就能听到AI这个词。
李映指出,对于Intel而言,讲AI并不是蹭热点,Intel一直是整个AI生态中重要的一环,需要带领大家往前走,这是Intel责无旁贷的使命。
在硬件层面,首要的是如何根据不容的AI负载进行加速。
不管是至强处理器、酷睿处理器,还是Gaudi系列加速器、GPU Max加速器,都在优化AI负载与场景,而且各有所长,为繁荣的AI时代做好硬件铺垫。
在软件层面,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是如何简化、推广AI应用。
最近被大家挂在嘴边的ChatGPT、大模型,其实都是AI悠久历史的积淀和一次爆发。
李映认为,它们最大的“贡献”是真正把AI带给每个人,让大家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新体验,真正把AI的能力和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结合起来,之后就一定会带来各种不同的应用、创新。
事实上,直到今天,AI仍然处在非常初期的阶段,需要做的还太多太多。
Intel也会从硬件、软件、生态、应用各个方面发力,帮助未来的AI应用可以更轻松地开发、更容易地推广。
第四,赋能。
这个词大家肯定经常听到,但李映表示,Intel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为了带动行业进步,让合作伙伴、生态企业、开发者、创业者有能力、有技术、有平台去发挥,利用Intel的技术去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这才是赋能的真正含义。
这次大会上,就有Deep Render、ai.io、Antaris、Scala、Rewind、Starkey等都加创业企业展示了各自的成果,他们都是在Intel的带动下成长起来的,很多都是从事AI方面的创新。
再比如Intel刚刚正式推出的开发者云平台(Developer Cloud)。
它的目的就为了让开发者更容易接触到Intel AI硬件,包括CPU、GPU、AI加速器等,从而更容易地部署和优化AI模型,从中赚多少钱并不是Intel优先考虑的。
从可以使用至强处理器处理最多70亿参数模型的个人开发者和小微企业,到可以使用Gaudi2加速器阵列处理数千亿参数的大模型训练的高性能计算客户,都是Intel开发者云平台的服务对象。
值得一提的是,Intel作为开源社区的重要贡献者,一直与Linux厂商有着全面的合作,包括Red Hat、Canonical、SUSE等等(Red Hat也参加了本次技术创新大会)。
Intel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在AI加速的创新下,能把Intel和产业在软硬件上的创新,通过Linux发行版,更快、更方便地为更多的开发者所用。
Intel还加入了Linux基金会发起的统一加速基金会(Unified Acceleration Foundation/UXL),与Arm、富士通、Google、Imagination、高通、三星等巨头一起,推动开放标准的加速器编程模型,简化跨平台、高性能应用的开发。
在中国,Intel也与本土开源厂商合作密切,包括OpenEuler、OpenAnolis OS等等。
oneAPI同样也是开放的,在国内外都没有限制,比如国内就有多处专家中心,与中科院、北大等机构有着广泛合作。
说到生态建设,有开放的,比如Intel、微软、Android,也有封闭的,比如NVIDIA、苹果,后两家做得还相当不错,CUDA、iOS/macOS都有着优秀的体验。
这是不是说明,封闭生态不见得比开放生态差,甚至可以做得更好呢?
对此,李映指出其实是一个误区,因为从技术角度讲,很难说开放和封闭生态哪个更强,无论是性能还是用户体验,区别只是在于战略选择和发展速度。
无论互联网时代还是移动时代,甚至是早期的PC时代、IBM小型机时代,最开始的一定是封闭生态,因为市场太新了,需要快速铺开,而封闭生态不需要顾虑生态、合作伙伴,可以更快发展,非常适合。
但是,IT这么多年的历史,开放的生态不仅会慢慢追赶上去,而且一定会赢,不是收入上的赢,而是创新上的赢,所以Intel一直坚定推动开放生态,给予开发者和用户更多选择。
Intel x86从一开始就选择驱动开放、开源生态,就是相信这样可以让更多应用与场景在x86平台上开发、普及,能够形成规模化、蓬勃发展起来。
但是AI出现之后有了新的可能,比如可以通过Copilot降低迁移成本,消除学习曲线的壁垒。
再比如Intel收购了Codeplay之后,加速了OneAPI编程接口对于第三方的支持,已经可以用于NVIDIA、AMD的硬件。
↑↑↑ Intel CTO Greg Lavender
而说到开放,我们很容易就想到开源,只是曾经我们认为开源就是永久开放、安全可信的,这几年形势的变化却颠覆了这一认知。
李映表示,确实有很多人认为开源就是可信的,就是安全的,好像能看到所有代码就可信,但事实上,开源和安全是完全两个不同维度的问题。
开源的目的是加速创新,增进合作,可以解决一些安全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如果非要说开源可以更安全,一方面是促进更多开放,另一方面是更多的负责任大厂加入。
硬件架构也类似,比如大家讨论非常多的x86、Arm、RISC-V架构之争,李映就提出,每一种架构和指令集都有自己的历史,但换个维度,一定要从应用和客户的需求,来看哪个架构能够更好地满足,这个维度其实更关键,并不是说我是做x86的就要让所有行业都用x86。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某个行业或某个应用领域,一个架构形成了大家都认可的生态与价值之后,另一个新的架构要想进来,就必须有很强的正当理由,必须提供更高的价值,才能让生态迁移过去。
因此,从某种角度讲,并不是某个厂商决定选择什么架构,而是整个生态与应用的选择。
特别是如今进入异构时代、AI时代,每一种硬件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不能简单地认为CPU或GPU或AI可以“通吃”,异构计算的特点就是可以应用不同的AI加速,在不同硬件上找到最好的性能。
↑↑↑ Intel CEO帕特·基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