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电影夫人(头条号签约作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如今国产剧中的女配,尤其是大女主剧中的女配,越来越工具人了。
她们要么坏、要么傻、要么蠢,以此凸显女主,帮女主历劫,助女主走上人生巅峰。
回想起最初的大女主剧,女配还那么可爱,坏人也可以坏得很丰满。
在如今工具人时常出没的年代,让人不由得怀念起曾经。
今天咱们就以刘晓庆版《武则天》为例,聊聊女配的正确打开方式。
01 配角也可以是白月光提起《武则天》一剧,除了刘晓庆以40岁高龄,演十五六岁妙龄少女且毫不违和的奇迹,剧中的配角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首先就是与武则天一起出场的徐惠。
她温柔、美貌、智慧、清高。
她与武媚娘同时受宠,但她不嫉妒,反而点化媚娘:“以色事人,能好几时?”
正是她的人生导师作用,才有了武则天的成长。
徐惠虽然表面清冷,但内心有一团火。
当李世民驾崩后,她绝食而死。
徐惠的戏份不多,出场时间也不长,她的形象却立体而美好,令人难忘。
女配与女主不但不互撕,反而相互帮助,这是她的可贵之处。
更可贵的是,剧中对徐惠的塑造,基本符合历史。
历史上的徐惠四岁熟读《论语》、《毛诗》,八岁就能写一手好文。
李世民正是被她的才名吸引,才将她纳入后宫,封为才人,后封为婕妤,又晋封为充容。
她举止端庄又有见识,还能够在李世民行为出错的时候进谏言。
她对李世民的影响,与长孙皇后颇为相似。
李世民驾崩后,徐惠哀思成疾,又不肯吃药,只求早死,年仅二十四岁便病逝,被追封为贤妃。
按理说,这样一个才女加烈女,影视剧也没什么好黑的吧!
然是,事实会告诉我们什么叫太傻太天真。
2014年,范冰冰主演的《武媚娘传奇》中,张钧甯饰演的徐慧,不但因为武媚娘受宠而怨恨陷害,被李世民打入冷宫。
李世民驾崩后,她又当了一回工具人:向武媚娘悔过,然后上吊自杀。
她用自己的人生和生命衬托着女主的善良无私。
如果没有历史原型也就罢了。有了原型对照,这样的改编怎么看怎么叫人不舒服。
除了徐惠,《武则天》中还有另外一个才女配角——上官婉儿。
她气质绝佳,清新脱俗,正是很多人想象中的才女的样子。
对于上官婉儿,剧情给了她一条完整的成长线和丰富的心理动机。
最初,对于武则天,上官婉儿是怨恨的,因为武则天杀了她的祖父上官仪。
后来,她见证了武则天对国家的付出和掌权的能力,她明白,武则天是一个能够让国家越来越好的人,所以,她放弃了仇恨。
与武则天相伴多年后,她甚至比武则天的老公、儿女更了解这个野心勃勃的女人,两人互为知己。
但是,剧情并没有将她过于美化。
独身多年的她,最终对武则天的男宠动了心思,被武则天一怒之下砸破了相。
上官婉儿的扮演者茹萍,生于杭州,自小在书堆中长大。
她既有清秀的外貌,又有书香的气质,将一代才女诠释得淋漓尽致,也为观众留下了美丽的回忆。
所以,你看,好的配角可以和好的主角一样让人念念不忘,她们不仅不会相互削弱光彩,反而共同成就了经典。
所以,何必要让那么多配角都流于俗套,变得阴狠腹黑,让人讨厌呢?
02 即使是恶毒的配角,也值得一个立体的形象当然了,夫人并不是说配角不能坏,而是说,要坏得有道理,不能为坏而坏。
《武则天》中,同样有坏的配角。
比如,王皇后。
但是,她又不是单纯的坏。
作为出身大门阀太原王氏的皇后,起初她总想着当皇后要有当皇后的样子,要端庄,要知礼。
所以,她看不上萧淑妃用美色魅惑李治的行为。
可也正是因为她放不下母仪天下的姿态,循规蹈矩,才让李治愈发不喜欢她。
当她为了争宠将武媚娘从感业寺接回来之后,也并未苛待武媚娘,反而主动提及有机会要让李治给她位份。
如果她真的坏,直接将危险扼杀在摇篮中不就好了?
直到武则天恩宠日盛,王皇后才恐慌。
可是,她还是不够狠、不够决断,反而让武则天用小公主的命将她扳倒。
被打入冷宫软禁多年之后,即使有了恢复自由的机会,但她不甘于背上杀害一个孩子的罪名,直接问武则天,到底是谁杀了小公主。
答案不言而喻,可武则天如何能承认是自己亲手杀了女儿?
她的疑问,最终让武则天痛下杀手,结束了她的性命。
或许,自从她被废黜皇后之位那一天起,她的余生都是在等待一个答案。
最终,她的执着让她彻底万劫不复。
回顾王皇后的一生:一开始她想做一个有仪态的后宫之主,不愿用下作的手段争宠;后来被受宠的萧淑妃逼得用武则天来打压萧淑妃;到最后又被武则天逼死。
不同的时间段,她有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行事动机。
她虽然没那么善良,但是她的一生,映照了后宫女人的不得已。
所以,当她死去的时候,你不会有反派下线的快感,反而会对她产生怜惜。
这足以证明角色的成功。
除了王皇后之外,还有一个角色可以一提。
她就是武则天刚入宫的时候,身边的丫鬟灵儿。
原本,她本本分分地侍奉被封为才人的武媚娘。
当武媚娘被欺负的时候,她为她鸣不平;武媚娘被贬为侍女,她依旧愿意跟随。
按理说,这是患难见真情吧。
但是,见惯了妃嫔受宠,又有了天天接近李世民的机会,她也就不甘于仅仅做一个丫鬟,盼着自己也能被李世民看上。
仗着青春美貌,她一次次逾矩。
后来,因为小错被李世民误杀。
说到底,也是咎由自取。
这个反派,让人讨厌,但也让人叹息,毕竟,她没什么大错,不过是打翻了茶碗。
李世民想杀的不是她,而是武媚娘。只可惜,皇帝因为自己看走眼,就让一个普通人平白丢了性命。
在花样年华突然殒命,不由得让人感慨:伴君如伴虎。从而让观众对剧中的时代、环境、对主角的行为逻辑,能更好地共情。
其实,以上每一个配角,都在为主角服务,但她们又不是单纯的工具,而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这才是配角的最佳状态。
03 为何好的配角越来越少了?曾经的经典电视剧贡献过不少令人印象深刻又形象鲜明的女配角。
比如《康熙王朝》中的容妃(李建群 饰),《孝庄秘史》中的苏茉儿(胡静 饰)、哲哲(邬倩倩 饰)、海兰珠(何赛飞 饰)、董鄂妃(舒畅 饰)……
曾经的男配,也是可以各有性格的,如今的男配呢?不少人都成了女主的守护者和踏脚石。
比如《甄嬛传》中的允礼、温太医;《芈月传》中的黄歇、赢驷、义渠君;《锦绣未央》中吴建豪饰演的拓跋余,和男主女主斗了快一整部剧,最后皇位眼看到手,竟然为了女主甘心赴死……
诸如此类,层出不穷,让人又气又好笑。
那么,为何现在深入人心的配角越来越少?
最重要的是编剧创作上的懒惰。
造一个工具人推动剧情,比费尽心思创作不同类型的角色可简单多了。
模板一套,可以少死多少脑细胞?少掉多少头发?
比如最近播出的《燕云台》中的乌骨里。
作为宰相的女儿,她毫无格局和头脑,为了救一个不知道对自己有几分真心的丑男,宁愿让家人背上谋反之罪。
即使乌骨里作为宰相之女,从小娇生惯养,不用为生存发愁,但未经世事的她应该是天真,而不是愚蠢。
她的行事逻辑既不符合身份,工具性又过于明显。
不过,话说回来,这部剧能把萧太后整成一个傻白甜,就不用说配角了。
目前国产剧的女配,大多有以下几个特征:或者智商不在线,或者挟怨报复,或者没有头脑。
不同的场景,相似的套路,复制增删,就可以用到新的剧里,甚至抄袭现象频出,不就是因为编剧或者原著作者懒于创作吗?
编剧的创作和演员的创作一样,需要真听真看真感受。
以创作过《闯关东》剧本的高满堂为例。
写《闯关东》时,虽然家中已经有闯关东的亲历者,但他和搭档孙建业为了搜集素材,坚持横跨黑、吉、辽三省,跋涉上万公里,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进行采访。半途还差点因为生病让他命丧“北大荒”的无人之境。
最终,高满堂五次修改剧本大纲,三次修改剧本,八易其稿,才有了观众看到的《闯关东》。
高满堂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仅仅体现在一部作品中,而是一以贯之的。
写《老农民》的时候,他走访六个省份,采访二百多人;为了搜集《钢铁年代》《大工匠》的素材,他待在钢铁厂工作了三年。
他说,剧作家有两种,“一种是拿它来吃饭,一种是将其视作生命。”
而他属于后者。
好的剧本,不仅仅需要编剧的生活经历,更需要一颗对观众、对作品的敬畏心。
除《闯关东》之外,我们熟知的《大宅门》也是呕心沥血之作。
它的编剧就是它的导演郭宝昌。
《大宅门》中的故事,也是他自己家族的故事。
为了写好这部家族传奇,他花费了40年的时间。
40年磨一剑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大宅门》第一部,豆瓣评分9.3,是难得的国剧佳作。
剧中除了天不怕地不怕的男主白景琦让人印象深刻;斯琴高娃饰演的二奶奶雷厉风行,当家主母的派头令人钦佩。
主演之外,配角诸如出身青楼的杨九红(何赛飞 饰),嫁给照片的白玉婷,白景琦的初恋黄春,无一不形象鲜明又独特。
老一辈人用匠心成就了经典,可看看现在的剧作成了什么样子!
大多编剧并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剧情也只能靠随意编造。
在好的主角都没几个人能塑造的时代,我们又哪里还能期待,编剧们能写出一个个形象鲜明、令人难忘的配角?
04 影视行业乱象丛生,限制了编剧的创作力除了编剧自身的能力,行业乱象也是限制他们发展的桎梏。
首先,编剧的话语权不高,容易被资本、市场、导演、甚至有背景的演员绑架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遭遇以上困窘的,不仅仅是不知名的编剧,就算是知名编剧,也一样难以幸免。
编剧过《霸王别姬》《活着》的芦苇,有“中国第一电影编剧”的美誉,也是国内难得的既有深厚积淀、又有故事架构能力的编剧。
尽管《霸王别姬》《活着》让他功成名就,但随着市场的变化,他也失去了对剧本的主导权。
吴宇森筹拍《赤壁》时,邀请芦苇写了一个剧本,但最后吴大导演只借用了芦苇剧本的一个小情节,其余全部弃用。
原本,《赤壁》可以成为一部有商业价值的艺术片,最后变成了一部纯粹的商业片。
所以,才有了林志玲用娃娃音说的那句“萌萌,站起来”。
此外,芦苇还为王全安拍摄的《白鹿原》创作过剧本。
芦苇花费数年时间,删改七次完成了剧本,最后采用的却是王全安自己花费16天写成的稿子。
电影一上线,惹得芦苇大怒,直接在网上开撕。
如果,国内最知名的编剧,都要受到如此冷遇,其他人可想而知。
编剧的低地位,限制了他们创作能力的发挥。
而那些能够写命题作文,又能迎合资方和市场的人,即使产出的内容大同小异,反而更受行业欢迎。
其次,国内的电视剧是按集卖的,多剪一集,就能多出一集的收益,让注水成了常态。
汪海林曾说,2018年一集戏已经能卖到1200万,如果一部剧能够达到80集的量,就能有近10个亿的销售额,此外还可以广告植入,又是一笔钱。
所以,编剧只能不断注水,也难怪如今我们看剧,不少时候开二倍速还嫌慢。
再者,编剧行业也是要追热点的,一个类型火爆了,资方留给编剧的时间可能只有两三个月。
这么短的时间,如何出精品?
套路化创作、洗稿、抄袭就成了捷径。
有的剧本采买方还会直接拿出数据分析,告诉编剧怎么写才能受欢迎。
拍摄过程中,剧本更是说被改就被改,有时候编剧本人根本不知情。
这样的创作环境又如何能出好作品?
影视剧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是需要沉淀、积累,带着敬畏心审视的。
如果,剧本只是被视作一个赚钱的商品,一种快消品,那么,这个行业的意义又是什么?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电影夫人,独立影评人,头条号签约作者。写影视,也写娱乐圈的爱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