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石因为晶格缺陷而显现迷人的光泽,在珠宝界以钻石之名见证完美的瞬间,但这种坚硬的材料对工业应用也有广泛的影响。
随着量子科技的迅猛发展,近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将金刚石用作量子信息设备的核心。 CVD(化学气相沉积)金刚石因其独特的物理特性,正成为推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的关键材料。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进步,预示着国产CVD金刚石将在量子科技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
金刚石推动量子计算迈出重要一步
金刚石的独特纳米结构,使得量子技术迈出了重要一步。在量子计算机的领域,金刚石因其独特的物理性质,特别是其中的氮-空位(Nitrogen-Vacancy)色心,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量子比特载体。
量子比特,或称为量子位,是量子计算机的基本单元,用于存储和处理量子信息。与传统计算机的二进制比特不同,量子比特能够利用量子力学的原理,如叠加和纠缠,来执行复杂的计算任务。
金刚石NV色心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缺陷,由一个氮原子取代金刚石晶格中的一个碳原子,并在其邻近位置形成一个空位而形成。这种缺陷具有多种量子态,可以被微波和激光精确操控,使其成为理想的量子信息载体。NV色心的电子自旋状态可以用来表示量子比特的0和1状态,其卓越的量子相干性和稳定性使其成为量子计算中的关键资源。
通过利用金刚石中的特殊缺陷,如带负电荷的氮-空位(Nitrogen-Vacancy)缺陷,金刚石量子技术成为量子互联网发展中的重要突破。
量子互联网利用量子比特进行数据传输和存储,相较于传统的二进制数据传输,具备更高的复杂性和更强大的性能,这使得我们能够享受更快速、更安全、更高效的互联网体验。科学家们实现了通信速率提升1000倍以上,这意味着在量子互联网上下载一步4K电影,只需要1秒钟,极大提升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金刚石在多领域有巨大应用潜力
量子金刚石研究的最初动机是基础量子物理和量子计算机。这对于对NV缺陷有着最严的性能要求,因为每个缺陷必须发射完全相同的波长。但由于不完美条件,比如晶体结构错位会使发射波长偏移,导致两个NV缺陷可被区分。虽然在缺陷附近施加电场通过斯塔克调谐能使发射波长相同,国NV周围的局部电荷结构仍可能在测量时变化,从而引起波长偏移。
尽管有这些挑战,但基于金刚的量子研究仍取得了很多突破性成果,包括2015年首次成功的无漏洞贝尔不等式检测。2019可存储量子信息长达75秒的10量子比特寄存器也见诸报道。
目前,在生物医学、地质学、基础物理研究等领域,基于金刚石NV色心的量子传感技术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它不仅可以用于超灵敏的磁场和力测量,研究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还能帮助科学家们更深入地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学,推进量子力学和量子信息处理的原理研究。
同时,量子互联网利用量子力学的原理,实现加密和溯源功能,成为最安全的互联网形式。量子互联网是将量子通信、量子技术、量子精密测量等级技术应用于网络的概念,是量子信息技术发展的目标之一。金刚石量子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打开了通往未来的大门,将为我们创造一个更智能、更高效、更安全的未来。
量子金刚石的一个新兴应用是微波激射器(MASER)。MASER比LASER更早问世,在射频天文学和深度太空通讯以及GPS导航有着重要应用。但当前的系统庞大而复杂,还能要求低温,因此使用很受限制。2018年,世界首个基于NV金刚石的连续波常温固态微波激射器研制成功。这项工作使田和磁场测量相同的能级,但施加大于0.1T的磁场通过塞是效应将ms=-1能级推到ms=0能级下方。选择特定的磁场强度可调节能级间隙,因此可选择微波系统的工作频率。通过绿激光泵浦金刚石,使电了进入ms=0能级而产生载流子反转。
中国CVD金刚石技术全球领先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CVD金刚石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不仅在国内市场备受瞩目,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内相关企业如国机精工、四方达等,正在加快产业化步伐,扩大产能,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国机精工已成功开发出2-3寸的金刚石光学片和散热片,并将其送样给军方测试,展现了其在高功率MPCVD法大单晶金刚石项目的领先地位。国机精工的定增项目——新型高功率MPCVD法大单晶金刚石项目(二期),预计将为市场带来年产65万片的金刚石产品,其中包括高品级MPCVD法超高导热单晶/多晶金刚石和宝石级大单晶金刚石。
随着CVD金刚石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中国在量子科技领域的发展正迈向一个新的高峰。未来,CVD金刚石技术不仅将为量子互联网的构建提供关键支持,还将推动整个量子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
此外,印度也看到了量子计算领域的重要性,并计划投资42亿卢比建立“国家培育钻石中心”,旨在通过培育钻石的生产和设备技术开发,推动量子计算领域的研究。
关于CVD金刚石技术在量子科技领域的应用,中国正引领全球潮流,为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随着国内企业的不断创新和国际合作的深入,CVD金刚石技术有望成为推动全球量子科技革命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