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秋叶大叔 | 编辑:林琳
最近,看到一个“中餐日作”的话题上了热搜。
原来是上海新开了一家中餐厅——中国菜·头灶,因“中餐Omakase”的方式惹来众多争议。
Omakase在日语里被翻译为“拜托、交给您了”,在这里是指没有菜单,由主厨根据当天时令食材,决定当日菜品的点餐方式。
一位博主“大咕咕咕鸡”用词犀利:“中餐日作”、“喂狗式上菜”、“pua顾客”......
被她的一番形容,引发大量关注,点赞更是超过20万。
抛开争论,仅仅是这家餐厅被网友们拱起来的热度,就已经让它成功出圈。
我也很好奇,这家今年1月份才营业的餐厅,是怎么走上黑红路的?
这家店的前身是上海的高端日料店,同样是Omakase的形式。后来由于主厨与食客发生冲突,被举报发现缺少生食许可证而关闭门店。
装修、碗碟都没怎么更换,尤其是之前主厨制作料理使用的板前,都被保留了下来,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头灶。
和日式Omakase一样,头灶的厨师会在板前完成菜品制作,每道菜品都会被详细介绍。
同时,头灶也沿用了前身日料店的规矩,必须提前预约,一晚上只接待6个人,下午六点半准时开始,不能迟到。
然而网上被广传的麻婆豆腐、皮蛋等菜品的餐品图,得到了大量网友们的嘲讽:“跟食堂打菜好像没区别”
“用日料的形式、法餐的份量,做中餐”
“上海青菜心配猪油渣,2颗售价180”
“那么大一只鸡,竟然分到这么一片”
还有一些菜的图是这样的:
就是这样一家餐厅,人均消费高达2000 ,另外还要收取10%的服务费。
“性价比低”、“花2000都吃不饱”......尽管如此,这家餐厅的预约现已排到了6月份,可见其火爆程度。
在某点评APP搜索上海的Omakase时,出现了两千多个结果,Omakase这么受追捧肯定也是原因的。
高端的Omakase环境好,隐私性强,餐桌上的精致摆盘,寥寥几位的食客氛围,处处细节彰显着仪式感和期待感。
即使是中餐Omakase头灶,厨师班底同样有备而来,他们来自入选了米其林三星餐厅的唐阁,对食材品质有要求,板前制作对烹饪技艺也有考验,相信不少人就是冲着对唐阁的信任而来。
对于头灶网友们是有争吵的,有人觉得是智商税,也有人觉得值。
美食博主“一片吃心”在品尝完后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头灶抓住了中国菜的本质:
火,厨师用自己的温度和时间的把控来烹调优选的食材,呈现出它们理想的样子。
当有人提出“就怕热菜配冷盘”的质疑时,她回复道:“盘子90°,师傅在搬盘子的手都被烫红。”
关于大量网友关注的“是否能吃饱”,部分吃过的人表示肯定,在用餐时,主厨会问客人是否需要追加。虽然份量少,但数量还是多。
事实上,在头灶用餐,食物虽然不可选,但套餐内包含了汤、主食、热菜、凉菜、甜品等18道完整的单品。
价格被吐槽,是因为头灶把普通食材卖出了高昂的价格,除了备受争议的麻婆豆腐和青菜,其实套餐内还有燕窝蛋挞、黄皮老虎斑、M12、鱼翅春卷、象拔蚌等高级食材。
另外,跳脱出性价比和是否能吃饱的范畴,常吃日料、创意中餐的部分人认为,这种新体验是值得的。
至少是在中餐呈现方式的一个创新,如果餐厅更新了菜单,是非常乐意再来品尝一次的。
如果撇开价格、高端定位的因素,我倒觉得餐饮商家的积极创新,是可取的。
我们走在街上,会发现曾经昙花一现的网红餐饮:“一笼小确幸”、“泡面小食堂”等,早已看不到了。
经过疫情的洗礼,不少老牌餐饮品牌也扛不住了。
吉野家关闭全球门店;进入中国市场19年的“日料霸王”和民居酒屋、英国米其林粤菜餐厅Hakkasan纷纷退出中国市场......
相关数据显示,餐饮行业的年复合淘汰率在80%以上。相信即使没有疫情,也会有一大批餐企倒下。
说到底,靠噱头和包装吸引来的流量,看腻了也就溜走了。
环境在变,消费群体也在变,餐饮品牌坚持老观念是走不长久的,要想生存下去还得用心做食物,并学会创新以应对这个时代。
从这个角度,我是支持中餐Omakase的形式创新。
为什么日料、法餐可以昂贵,但中餐价格标高就要挨骂?
没有逼你吃,有人愿意买单,说明他们发现了过去被忽略的市场,虽然普通人的确吃不起,但我们也不能说愿意消费尝鲜的人有什么错。
我反倒觉得,只要餐饮品牌是真的在踏实做食品,用心做服务,对得起每一位食客的“千金赴约”,就够了。
至于头灶这间餐厅是否走得长远,我想在上海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自会验证。
你怎么看中餐日作?这样人均2000 的餐厅值得一尝吗?
☆未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