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梦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江汉平原,秉承古楚遗风,孕育了古今一脉丰富的民俗。十里不同俗,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地域的差别,江汉平原的民俗也在不断变化中。我将以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去为线索,写一写江汉平原的民俗。我的文章中可能会有细节遗漏,或不同地区习俗有差异,敬请补正!江汉平原民俗系列之七:拜师宴和谢师宴
江汉平原的人们在旧时代,为了谋生,总是觉得一技在身,可走遍天下。因此,三教九流,都有拜师宴、谢师宴这一环节。
拜师是要写拜师帖的。旧时拜师帖,类似于当代的“志愿书”或“决心书”,主要是说明拜师的缘由,并表示拜师后自己会遵守什么规矩等等。拜师帖格式相同,所写内容是可以各种发挥的,但表达的意思却是一定的。还有一点,拜师帖均以文言文写成。写了拜师帖,在拜师仪式开始时,司仪会安排徒弟跪于师傅前,诵读拜师帖并奉上,然后向师傅敬拜师酒(或茶)、行跪拜大礼。在此之前,师傅的师兄弟还会安座于师傅左右,师傅已收的徒弟们也会环立于后,以作见证。
张道诚向师傅杨宜民奉上的拜师帖
拜师宴的主客除了师傅本人,师傅的师傅(师祖)、师兄弟(师伯叔)和同行德望重之人也在受邀之列。因那时普通人家都比较贫穷,酒宴形式大于内容。请所拜之师居于堂屋上首就座,一杯薄酒,一盏清茶,徒弟跪于前,双手举茶酒敬上,即可完成拜师仪式。为了尽量节省开支,拜师宴的宾客一般限定在一两桌,拜师仪式完成,就是按本地的酒菜习惯安排宴席。有时酒菜并不丰盛,宾客也会表现出酒足饭饱的样子,以示对徒弟家长的尊重。
拜师宴仪式一过,师徒之间就形同父子,学徒期间师傅严厉教导徒弟,甚至拳打脚踢、棍棒侍候,徒弟也是不能、也不敢还手还嘴的,只能忍受,一如父亲打骂儿子一样。而师傅在带徒弟过程中,的确也像父亲对儿子一样倍加呵护,悉心教导。根据学艺种类不同,学徒期也是长短不一的。一般手艺学徒期为3年,最少也是1年“出师”。所谓“出师”,就是毕业。“出师”之前,许多徒弟是吃住在师傅家的,也给师傅家做一些农活、杂活等。如果师傅收入还行,做人大方,在学徒期师傅会承担徒弟的生活开支;如果师傅经济拮据,也会要求徒弟自带粮食。
3年学徒期满,由徒弟家长和师傅商量安排举行谢师宴。这次与拜师宴大不同。师傅会给徒弟置办一套手艺用具,如木匠是送斧子,泥匠是送瓦刀,裁缝是送剪刀。如果徒弟学艺精湛,给师傅创造了许多财富,还会把自己钟爱的某件有纪念意义的手艺用具或用品准备好,在谢师宴上赠送给徒弟,比如木匠师傅送给徒弟黄铜做的墨斗。而且,谢师宴可以称得上是“大宴宾客”,一般与师傅有些交谊的同行师傅,都会被邀请。这除了给师傅脸上增光,更深层的作用,是徒弟出师后,开展业务有比较广的人脉。
谢师仪式由引荐师(将徒弟介绍给众师傅的人)主持,引荐师一般都是由有一定行业名望、活动能力强、能说会道的师傅担任。
首先是传道师(师祖)作为主宾发言。一般传道师本人是不讲的,会谦虚地推荐别的班子上德高望重的师傅讲话。传道师所讲内容,主要是徒弟入行时,需要了解的江湖规矩、行业禁忌等。有一些传道师有一定文化,为了便于出师徒弟记住,会用纸写好相授。我曾看到过,一些匠人这样的授业本子,有的传了两三代。
接着是本师(徒弟的直接师傅)讲话。本师作为授业师,主要讲技术心得之类的内容,并恳请同行各班子帮忙照顾徒弟,同时勉励徒弟在实践中向同行师傅学习,用“学无止境”结尾。
最后,引荐师会请其他师傅作简短发言。有些在同行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师傅,会出来翱,夸一夸出师徒弟,勉励他学艺进一步精进。
谢师宴在开席前,徒弟的家长会给每位师傅派发一包香烟。酒宴结束,根据师傅的吩咐,徒弟家还对特定的师傅或全部师傅有“打发”。所谓“打发”,就是发给师傅们的伴手礼。自然,徒弟家对自己师傅的“打发”要有别于其他师傅,要厚重一些。
谢师宴后,徒弟在同行中就升格为师傅了,除了对自己师傅终生以晚辈身份相侍(当然包含师祖、师伯师叔了),与其他同行师傅就平起平坐了。重情守礼的徒弟,就会每年过年过节都去礼拜师傅,所带礼物根据时令不同和当时当地惯例不同,会有所不同。
江汉平原春节拜年,一般是大年初一拜父母,初二拜岳父母,初三拜师傅。有些地方特别敬重师傅(因为他给了吃饭的碗),等同于衣食父母,所以在大年初一就去给师傅拜年。去给拜年,师傅除了留下吃饭,自然也是少不了派发红包的。有些徒弟出师后,或者未从事本业,或者收入菲薄,就只是春节去拜望师傅。而这样的徒弟,师傅也并不轻视,也会一礼相看,热情接待。师傅家里做什么红白喜事,徒弟也必定以子侄之礼参加料理,有时胜过子侄的付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徒弟远离故土,与师傅不在一个地方了,也将师傅的教导和关怀之情永记心间,不敢相忘。真的就是“师徒如父子”的。
在当代,传统的学徒传承已很少见了,而随之变化的是拜师、谢师仪式的式微。当代的学艺,都以学费、培训的现代形式进行,拜师、谢师仪式都几乎完全省略,顶多是出师时请师傅和同事们吃次饭就算过去了。
而当代的谢师宴,是从旧时代的学艺从教的谢师宴化用而来,多指高中生考上大学后请的“升学宴”。现在有些地方,已直接改称“升学宴”了。它的主题也早已演变,不再以拜谢老师为主题了,而是以升学庆贺为主。它是指小孩从少年步入青年,读完了十年义务教育的小学、初级中学,再读三年高级中学,参加高考被录取后,宴请宾客的民俗。名为答谢老师的教育之恩,其实也是借此大宴宾客,以宣庆祝之意。
高中学生考上了大学,择日举行庆宴,学生会在开宴前几日到自己的老师家,邀请老师参加。现在的老师,教一个班的学生就是几十人,如果教两个班就是近百人,学生升学宴又多集中在暑假中后期,学生们的升学宴常常日期重叠,老师们不可能天天去参加学生的庆宴。所以,升学宴老师不能到场是很常见的现象。
而同学之间相互邀请参加升学庆宴,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否被大学录取,也无论大学是否同类型的,同学们相邀的,都以在校时意趣相投、友谊深厚的划线。男女同学平时相互有好感,而表面少有交往的,此时也会大大方方地相互邀请、参加。
宴席安排,如果老师能到场,就安排在首席首座,其余由“状元郎”(请升学宴家的学生)和同学们陪侍老师。平时学生不可喝酒,此时当着老师的面,也可能开怀畅饮,陪老师和同学们尽兴。
宴毕,师生相互道别,主家还会专门安排小车送老师安全到家。从此,小孩就算走过了未成年期,正式成为了成年人。这些参加升学宴的同学,如果将来上大学或工作、生活还有交往,情谊就延续下来了;如果生活没有了交际,那就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了。所以,升学宴不仅是喜庆的快乐之会,也是别离的伤感之会。
谢师(升学)宴后,一个人就算走入了社会。上大学的上大学,务工的务工,务农的务农,经商的经商……天各一方。但接下来,年轻人就同样要经历一段人生重要的旅程——恋爱、结姻、经营家庭。请看下篇:《潜江民俗系列之8:订婚和结婚》。
版权属梦壑,转载需梦壑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