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半岛上,文登绝对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如今的威海市文登区,自唐代以来,就已经设立治所。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登州的治所驻地都在蓬莱,但它的名称“登”字,却来自于辖区内的文登县。
其实,文登不仅在登州名声显赫,放眼胶东和山东,都是很有分量的区域。通过考查史志文献资料,文登二字,其实含有“文人登山”的意思,而登州的“登”,就是“文人登山之州”。
为何一次“文人聚会”,被看得如此郑重,甚至影响到了区域的命名?
文山古已有之,登州建制始于盛唐文登地区的人文活动,出现得很早,《书·尧典》记载,“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 孔传曰“东表之地称嵎夷”。按照文献记载,尧舜时代,文登一地属于“嵎夷”,嵎,指海嵎,海岸山势崎岖险峻之地;夷,指古代莱夷。所以,“嵎夷”古代指山东东部滨海地区。
夏商时代,文登地区属于禹贡九州之青州。周代立国以后,这里被封为莱子国,又称“东莱国”。 春秋战国以降,此处分属齐国管辖。秦帝国时代,此地为腄县,属胶东郡,治所在今山东烟台福山镇。东汉时改称昌阳,至北齐正式设文登县,得名于辖内“文登山”,也就是今天的文山。
据《辞海》1979年版“登州”条,解释如下,“州,府名。武周如意元年(692)置州。治所在今牟平,唐神龙中移置蓬莱。”其实考证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一》,武周时期的登州设置州府,是第二次恢复设置。
首次置州应当是在唐武德四年(621),治所在文登县(今山东文登),辖境相当今天的文登、威海、荣成等区域,地域广阔。但是在贞观元年(627) 废除。之后才有了武周时期的第二次恢复州治。
始皇召集文人登山而名扬天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中国出现了。作为千古一帝,始皇嬴政多次东巡至大海,并有两次路过文登境内。文登因山得名,山因始皇而成就。地名的由来,有一段千年传承的文人雅事。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史记》记载了一次嬴政的东巡活动,他在邹峄山与鲁地的儒生讨论封禅仪轨事宜。之后,始皇“过黄腄,穷成山,登芝罘,立石颂秦德而去”。
这段旅程,皇帝由黄县一路向东,抵达成山成山头,再返回芝罘,往返都要经过文登。如今,在威海市昆嵛山的东北麓,还遗留有“辇道口”、“辇子村”等地名,很可能是始皇活动的遗存,因为“辇”的规制,只能在帝王的出行仪轨中存在。
“立石颂秦德”的盛事,就发生在此次东巡过程中,史称“文山召士”。按照嬴政的诏命,文登周边很多有名望的儒生,被召集到文山上,共同讨论封禅大典的事宜,并奉命撰写歌颂秦朝功德的文章,抬轿子、吹喇叭的辞章想必不少,最后这些华彩文章都立石以志之。
《山东通志》载,“文登县,县有文山,秦始皇东巡,召集文人登此山,论功颂德,因名。”山高不足百米,然灵秀卓尔,始皇去后,文生聚会的这座山,就被命名为文登山,后来置县时便顺理称之为文登县了。
文登一地学风浓厚,东汉大儒首开“文登学派”历代史志文献对文山记述颇多,为纪念始皇帝登临的盛事,自齐、宋时期即在此修建高台,命名曰“召文台”。
清中期乾隆年间,文登一地大兴土木,“扩其旧制”,盛况空前,达到极盛,当地民谚有“不临召文台,未览登州府”之说,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了“文登学派”。可惜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日寇侵华时,此地遭逢兵祸,召文台及其附属古建筑群全部毁于侵略军之手。
首开“文登学风”的应该是东汉大儒郑康成先生,他是汉代经学集大成者,四十一岁来到文登,四年后受“党锢之祸”牵连被禁锢,到五十八岁才被解除软禁,在文登滞留十七年之久。
滞留期间,郑玄曾在文登城西长学山之阳授课讲学,把最先进的学问传播到胶东地区,他的弟子最终都成为饱学鸿儒,在郑玄努力下,“由是东方学者多通经术”,对文登影响深远。
北宋庆历年间,文登首次修建官办学宫,金代大定十二年(1172),地方迁建学宫于县东,规模为周围诸县最大,主体建筑是大成殿,附属建筑儒学署、训导署、明伦堂、庠科、名宦祠、乡贤祠等一应俱全。
在文山脚下,还修建有文山书院,是当时城中最高学府。明清两代文登还修造有万卷楼、听雨楼两座藏书阁,藏书巨富。
自隋唐设立科举取士起,文登始终是文脉汇聚之地,榜上有名者,尤其是明清两朝最为可观,先后出了进士六十一名,是全国平均县级中榜人数的两倍,特别在清朝顺治乙未年科考,文登竟然同时高中进士七人,并有于氏“父子通榜”,刘氏“兄弟连镳”的盛况,传为美谈,“文登学”由此名震朝野。
名士丛兰官居工部尚书,死后与申子做邻居至明代文登籍名士丛兰,登州府文登县关北头村(现文山村)人,成化七年(1472)中举,弘治三年(1489)中进士,嘉靖元年(1522)告老还乡,官至右都御史、南京工部尚书,在文登官宦历史上是官职最高者。
或许是看透了仕途险恶,丛兰遗训子孙“只许读书,不得为官”,晚年居住的“优老堂”是现北宫村所在。丛兰谥赠柱国太子少保,他的坟茔与文登第一代圣贤人物申枨在一起。
申枨,字周,春秋时代的鲁国人。早年曾经跟随孔子学习,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尤善与人辩论,“无欲则刚”的典故就是从他而来。
申枨学习刻苦,后世尊称其为申子。据传说,申枨为避战乱,曾在文登隐居讲学,申枨的到来,吸引了许多文儒经学的追随者,战国时期著名的“稷下黄老学派”也曾在此研修学问,为“文登学”的形成注入优质营养,文登成为颇有名气的“文士之乡”。
申枨死后,葬在文登老城的城北村南,称为申子墓冢,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宋真宗感念其德,御赐加封“文登侯”,是文登地方圣人级别的贤者。丛兰身故以后,被家人埋葬于申子墓的旁边,两位文登圣贤并列,只可惜,二人的墓地,均在六十年代毁坏不存。
(原创作品,版权属于头条号"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欢迎注名转发,不接受搬运式抄袭。文章相关图文资料,均来自互联网公共资源,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