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雷山县郎德镇也改村,一个相貌俊朗的外国小伙,正在拍摄乌流片区鼓藏节的姑妈回娘家活动。
外国小伙表示,中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文化底蕴深厚。他要拍摄完中国的56个民族风俗习性,向世界进行传播。
这位外国小伙,来自德国慕尼黑附近的一个小村庄,今年24岁,本名叫罗伯特·阿道夫,小时候看了《花木兰》电影后,他就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充满兴趣。
2017年他独自来到中国,因为吃到的第一种美食是包子,就把它当做了自己的中文名,起名叫“德国的包子”。
“德国的包子”在郎德镇也改村采访。
“德国的包子”对记者表示,最开始,他在湖南一家德企工作,后来定居江苏连云港,从事外贸相关的工作。
刚来中国时,“德国的包子”中文讲得并不好,只会“你好”、“谢谢”两句,但“包子”学得很快,在中国待了一段时间后,中文表达流畅了很多。如今,他的中文说得很地道。
“为什么想拍中国的56个民族纪录片呢?”记者问道。
“德国的包子”表示,那是在一次乡村旅行中,看到了许多少数民族群众,穿着盛装载歌载舞。浓郁的民族特色深深地打动了他,于是,便萌生了想要为中国的56个民族拍摄纪录片的想法。
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个想法,今年7月,“德国的包子”与3名中国朋友启动了一项纪录片拍摄计划,由他担任出镜主持人,其他三名伙伴负责摄像工作。四人一路自驾,寻找各个民族的原住地,以无脚本拍摄的方式记录下各民族居民们的真实生活。
“ 德国的包子”这一系列的想法和拍摄行动 ,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央视、《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媒体都做了充分的报道。
9月5日,“ 德国的包子”和朋友们从连云港出发,一路自驾经过湖北、广西、贵州等地,记录下居住在那里的土家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瑶族、水族等民族的习俗和文化。
“目前,我已经拍摄完贵州当地的7个原著少数民族。”说到对贵州的拍摄,“德国的包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11月25日, 是郎德镇乌流片区第五十四届鼓藏节“姑妈回娘家”的日子。
一大早,“ 德国的包子”就与伙伴从住所赶到了也改村。这里是“姑妈回娘家”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到了现场,他便忙前忙后对当地的村民进行采访。
“我要把贵州、把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世界。让世界上有更多的人了解贵州,了解中国!”“ 德国的包子”说。
,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不管哪个时期、哪个行业,人才都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近年来,贵州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人才规模迅速扩大,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贵州对人才的渴求前所未有,人才短缺对贵州发展的制约前所未有,各地争夺人才的激烈程度前所未有。当前,贵州正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每一“新”、每一“化”都需要人才支撑。要尽快打破人才瓶颈,就不能再走寻常路,必须采取超常规措施,围绕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全环节,大力实施“四大工程”,放开视野选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
唯有思想解放,才能打破常规,采取超常规措施。把贵州建设成为全国最有吸引力凝聚力的人才高地之一,首先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在思想观念上,必须打破条条框框,做到唯才是举、唯才是用。在体制机制上,必须坚决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真正用好用活人才。同时,坚决破除“官本位”,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倾向,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落实各类激励政策,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非常之时,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才工作至关重要,必须要狠狠地抓,坚持不懈地抓,让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真正树立起来,让超常规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政策真正确立起来,让重视人才、尊崇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氛围真正浓厚起来,就能广聚天下英才到多彩贵州一显身手。
来源:,贵州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