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普探所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在所有的民族中,有一群人显得尤为特殊,他们被称为“客家人”。
客家人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但很多人并不了解他们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被称为客家人。
那么,客家人的祖先究竟从何而来,“客家”二字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说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又为什么会有“客家人是更纯正的汉人”这样的说法呢?
客家人的历史,是一部漂泊史
广东籍诗人黄遵宪的诗算是简明扼要地记载了客家人的来历:
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人。
过江入八闽,展转来海滨。
“客”即相对于“主”,是外来人或者访客的简称,“客家”概念的出现,始于清朝之后。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导致中原战火纷飞,百姓苦不堪言,恰逢蛮夷伺机入侵,“五胡乱华”。一时间长安、洛阳等地烽火连天,手无寸铁的百姓流离失所,不得不向更为安定的南方迁徙。
他们到了安徽和江西后,在此繁衍生息了一段时间。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记载:汀州陈本造反两年后,人口数量不降反增,这部分新增的人口即为南迁的汉人。
唐末历经“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连年灾荒以及官府疯狂压榨导致民不聊生,王仙芝和黄巢起义后中原地区狼烟四起,余下的中原百姓也开启了南逃的道路。
原本在赣江地区定居的汉人们不得不沿江而上寻找更为广阔的居住地,来到了闽西和粤东地区扎根。
然而没过多久,宋朝都城开封便被金兵强势攻占,宋高宗带领百万臣民逃到临安建立了南宋,也就是如今的杭州地区;
《赣州府志》中有记载,南宋虔州一年内人口暴增10万,汀州增加4万......这些人便是江西客家人的先祖,当时他们被称为“侨寓者”。
随着元军南下,赣南和闽西等地成为交战的主战场,逃难到此定居的中原汉人不得不继续南迁求生,来到了粤东地区,即梅州和惠州一带。
随着明末的流寇之祸以及清军入侵,他们不得不继续背井离乡,往岭南等地迁徙。
宋朝时,已经有“主户”和“客户”的户籍之分(以有无农田为划分标准),到了明清时,,这种户籍之分更为明显,非土著居民、寄居在本地的外地人一律为“客籍”,所以这群从中原迁徙来的人被收编为客籍。
至此,客家人的概念正式出现,他们以粤东地区为中心,不断向其它地方扩散,甚至还到了北美和南美等地区。
客家人前后经历了五次大迁徙,处在社会的边缘一千多年,才终于找到了能够安身立命之所,令人心酸。
可以说,客家人的历史,是他们的漂泊史与逃难史,更是一个民族的迁徙史。
客家为何不是少数民族?客家人是血统更纯正的汉人?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范围内的客家人数约有8000万,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广东、福建以及广西等19个省就占了约5000万,其中广东就占了一半,主要集中在粤东地区。
客家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建筑,连风俗习惯都大不相同,让人有一种属于少数民族的错觉。
但是,“客家人”只是从民系的角度、按照语言来划分的一个称呼,而“闽南人”、“广府人”等称谓则是从地域来划分的。
从客家人的历史来看,他们的祖先是北方的中原人,并不是少数民族,而是汉族的一个分支,号称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是正统汉人”的说法源自客家学之父罗香林,这种说法也主要以客家人迁徙历史为依据;他也认为,客家话实际上是流传下来的古代汉语。
但从如今来看,客家的文化,既包含了古百越文化,也有古汉族的传统,它与中华民族历代的民族融合一样,文化和语言上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相互渗透。
所以也有人认为,自宋朝迁徙以来,南迁的中原人不断与粤赣闽三地交界处的畲族、峒族等少数民族通婚,实现了民族融合,他们并不是正统汉人,客家话也并非古代汉语。
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民族融合的结果之一是文化和语言相互包容。
有句话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一千多年来,他们虽被称为“客”,却在异乡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和文化,客居之地已然成为故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