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油诗”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体裁,它历经千百年发展,是我国民间文化的特色经典,几乎大人小孩都能随时信口拈来,这类诗歌的特点是不入格律,多用俚语,幽默诙谐,有时暗含讥讽,一般用于游戏或玩笑场合。那么这一诗体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打油诗”的来历据宋代钱易的《南部新书》记载:唐代有个张打油,最擅长做这类诗,在某个冬天的一个雪天,张打油边赏雪景边即兴创作了一首《咏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从古至今,描写雪景的诗词无数多,可张打油的这首诗却通俗易懂、别具一格,读后令人忍俊不禁。张打油由此变得非常有名,大家便把这种诗风的诗歌叫做“打油诗”。
张打油虽说身世平常,但从仅有的一点故事中足以看出他为人幽默讥诮、滑稽多智。据说在一个雪天,张打油在一个大官的院墙上挥笔写了一首诗:“六出飘飘降九宵,街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这个大官见自己的墙壁被弄脏了,非常气恼,就叫人找来张打油考问。张打油在堂下笑答:“此诗不成格局,非吾张打油所为。倘若有疑,可当场出题验试。”大官听后觉得有理,就让他以叛军兵临南阳,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为题做诗。张打油不敢怠慢,稍加思索便顺囗吟道:“叛军百万下南阳,也无援救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大官听完,情不自禁地捧腹大笑,只好放了张打油。
后来,张打油的那些朗朗上口的小诗一传十,十传百,不管是乡野村夫,还是稚嫩儿童,都能十分轻松的信口拈来。因为“打油诗”字词含义太过直白简单,只是对所见事物的具体描述,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仿照张打油诗中的韵律和格式纷纷创作,逐渐形成了一种“结构简单,用词朴素,形意传神”的新诗体,这便是“打油诗”的来历。
结束语:不管任何时期,人们都需要一种大众化的创作:对文学知识要求不高,又能通俗有趣﹑不拘于平仄韵律,以此来表达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态度等。而“打油诗”正是符合这种需求,所以流传至今依然被人们广为喜欢,口口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