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风筝魏(图)

沂蒙非遗风筝(津味民俗风筝魏) 第1张

插图 单君

风筝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始于春秋时期。传说墨子用三年时间,以木头制成木鸟,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鲁班使用竹子,“升级”墨子的风筝材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坊间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据相关记载,中国古代利用风筝进行测量、传信,更运用于军事领域,甚至试验用风筝载人飞翔。五代时期,宫中太监李邺制作纸鸢,在头部放入一枚竹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风筝因此得名。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自古以来,放风筝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一种休闲方式。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十三世纪,马可·波罗自中国返回欧洲,风筝开始传到世界各地。

“风筝魏”是中国风筝手工艺术的代表,在天津与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彩塑、刻砖刘砖雕并称四大民间艺术。“风筝魏”是天津著名风筝艺人魏元泰制作的风筝。魏元泰生于同治年间,念过私塾,因家计困难退学。十六岁到蒋记扎彩铺当学徒,学做风筝。四年学徒期满,魏元泰的父亲给他张罗开设了一家扎彩铺,起名为“魏记长清斋扎彩铺”。魏元泰从此以风筝为业,一段民间文化的传奇就此开始。

魏元泰长期研究飞禽和飞虫的飞翔姿态以及它们身躯各部位的比例关系,应用于风筝的制作。他师法前人,不断创新,形成了造型多变、彩绘逼真、飞行平稳、特技精湛、便于携带五大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天津独树一帜,“风筝魏”闻名于坊间。魏元泰可以拿蒲草做成弓弦,搁在风筝上发出声响——这个绝活叫“蒲绷”,是“风筝魏”的革新,只有魏元泰能做,遗憾的是这手绝活没有流传下来。

1912年,魏元泰的十一件风筝作品被选送美国旧金山,参加巴拿马太平洋地区万国博览会,荣获银牌奖章和证书。魏元泰第二代传人魏慎行,第三代传人魏永昌、魏永珍,第四代传人魏国秋继承先人的事业,持续创新,“风筝魏”的发展,经久不衰,他们的风筝已经达到了1000多个品种。“风筝魏”成为天津与世界各国民间文化交流的纽带,中国的风筝飞向世界的天空。

(责编:韩昱君、魏炳锋)

,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