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名活色生香的心理咨询师整理
刘熹微 | No.76
一、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所以说感知觉是婴儿认知的开端。
婴儿感知觉活动不是被动的,其突出特征在于它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心理过程。
(一)婴儿感觉的发展
1、视觉技能的发展
人对周围环境的信息大多数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的。
视觉主要是对物体所展现的复杂信息的察觉和辨认。
研究察觉和辨认刺激物需要具备一定的视觉技能,主要有视觉集中、视觉追踪运动、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和视觉敏锐度。
2、听觉技能的发展
听觉是婴儿从外部环境获取信息,认知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
婴儿的听觉发展包括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和视听协调能力等。
(二)婴儿知觉的发展
婴儿知觉的发展表现为各种分析器的协调活动,共同参与复合刺激的分析和综合。它是对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的察觉、组织、综合及解释。
1、跨感觉通道的知觉
这是指婴儿将从不同感觉通道获得的信息整合起来的知觉的能力,它是多种感觉形式协同活动而产生的知觉。
它是最明显的表现形式是手眼协调和视听协调。
2、模式知觉
模式知觉是指婴儿在知觉一个图形时,不仅知觉到它的各个组成部分,而是能将这些部分知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人脸图案)。
这种知觉能力通过“视觉偏爱程序”(范兹设计的研究)揭示的。
研究表明新生儿具有先天的模式知觉。
3、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depth perception),亦称“立体知觉”或“距离知觉”。对物体的立体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知觉。
视网膜只能接受两维空间的刺激,对三维空间的反映主要依靠双眼视觉实现。
著名的视觉悬崖实验说明,刚会爬的婴儿已经具备相当好的深度知觉。
国内郭静秋等研究了正常3~12岁儿童的立体视锐度,认为立体视成熟期在3岁以前。
有些儿童生来有深度知觉方面的缺陷,比如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患者,其近距离立体视良好,中、远距离立体视不良,及早手术后会有较大改善,分别检查不同距离的立体视就是考察的重要指标。
另还有学者研究结果显示学习障碍(LD)儿童深度觉辨别缺乏线索利用能力,且与情感判断存在潜在关联,进一步证明了Johnson等提到单纯的知觉判断往往能反映深层的复杂社会知觉能力,为深度知觉在认知方面的应用铺开道路。
近些年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新生儿、婴儿具有了不起的反应外界刺激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有学者认为:感知觉发展在婴儿期已经完成。
二、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
(一)婴儿的注意
婴儿注意最早表现是先天的定向反射(将头转向声源),这实质上是不随意注意的初级形态。
婴儿注意的发展是从不随意注意发展到随意注意,从受客体刺激的外部特征所制约发展受主体内在心理活动控制。
婴儿的注意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于注意内容的选择:
1、受刺激物外部特征的制约。
倾向于注视他们天生偏好的图形(如人脸图、靶心图等)和适合个体接受水平的刺激物(如光亮、中等强度的听觉刺激等)。
2、受知识经验的支配。
容易注意与已有经验不相匹配的新异刺激,能够进行主动探索。
3、注意受言语的调节和支配。
言语的产生和发展使婴儿的注意增加并拓展了重要的领域。这可以使婴儿按词汇名称、言语指示乃至任务的要求调节自己的注意指向。
(二)婴儿的记忆
记忆发生的时间: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记忆发生在婴儿出生之后的新生儿期。
近些年研究发现,人类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是胎儿末期。
按记忆内容可分为:情绪记忆、动作记忆、表象记忆、词语记忆。
12个月前,婴儿记忆主要是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婴儿适应环境的主导方式是感知动作,而与生俱来的各种情绪是他们适应环境的“心理承担者”。
因此,在适应环境中,他们记忆的发展便以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为主导。
12个月后,感知动作活动开始内化为表象,并具有了一定的符号表征功能。
他们逐渐掌握词汇和母语的基本语法,并能与人进行相应的言语交流,于是这个阶段的婴儿记忆发展的主要内容便提升到以表象记忆和词语记忆为主导的水平。
三、婴儿的加工整合信息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一)加工整合信息能力的发展
9—12个月的婴儿就能将食品、动物、交通工具等分别归类,说明婴儿具有加工整合信息的能力。
近年来,学者们提出,婴儿已经具有整合信息并分类编码的加工能力。
研究者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新技术进行研究,他们向婴儿呈现一系列刺激(这些刺激属于同一类别范畴),如果婴儿辨认出这些刺激是同一类的,就会产生习惯化。
这时再向婴儿呈现另外类别的刺激,若产生去习惯化,就表示婴儿能够区分不同的类别。
(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学者探察婴儿问题解决行为的特点与发展,结果发现,8—1 1个月婴儿的问题解决过程经历三个水平:
- 无效尝试;
- 有效尝试;
- 无须尝试而直接成功。
这些婴儿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策略也随着月龄增长而发展。
来自一名活色生香的心理咨询师整理
刘熹微 | No.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