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蚊子在冬天通常是“消失不见”,所以可能很多人觉得蚊子是无法度过冬天的。
其实雌性蚊子——也就是那些会吸我们血的蚊子,它们是可以度过冬天的,它们甚至可以在寒冷的环境中不吃不喝最长持续6个月。
不过雄性蚊子不行,它们也没有度过冬天的必要,通常交配结束之后就死亡了,寿命不超过一周,但它们的食物来源全部是植物花蜜,并不吸血。
蚊子如何度过冬天?
冬天对所有动物都不是很友好,随着食物的减少,天气转冷,野生动物生活会变得越来越艰巨,为了更好传递基因,一些动物就会想办法度过这段极端时期。
其实,如果没有被拍死,并且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的话,那么一些雌性蚊子是可以存活很长时间的。
那些吸血的雌性蚊子每吸饱血一次就能让自己产卵一次(并不是所有蚊子的雌性都吸血),只要血液供给充足,有一些蚊子一生可以产卵许多次,但有一些蚊子种类只会产卵一次。
那些产卵次数越多的通常寿命就会长,比如我们讨厌的花蚊子(白纹伊蚊),它们就是一生多次产卵的,所以寿命相对来说就会长一点,据信室内可以存活70天。
所以,一些在夏末羽化的雌性蚊子确实需要过冬。
我们最熟悉的过冬方式应该是冬眠——就是那些冷血动物常用的伎俩,传统上昆虫也被认为是冷血动物(即便许多昆虫实际上是会自己制造热量来保持某些身体部位温度以确保正常新陈代谢)。
但和常规冷血动物不同,昆虫其实有好几种方式来度过冬天:
比如对于成虫而言,一些大蝴蝶会像候鸟一样飞往“南方”过冬,一些甲虫则是深入地下或者树皮深处过冬——这种应该是最像那些爬行动物的冬眠方式。
对于幼虫和卵而言,它们可能会在水中,因为冬天基本也只会让河流的表面结冰,水下是不会结冰的,不结冰的部分水温高于0℃,这个温度对于卵和幼虫还算友好。
不过即便如此,那些需要应对冬夏气温极端变化的昆虫,它们的卵和幼虫、以及蛹(如果有的话)在冬天都会进入一种被称为滞育的状态,这种状态下身体停止发育,也很像似爬行动物的冬眠。
一些昆虫的成虫也具备这个能力,我这边查询到蚊子成虫度过冬天的方式就是滞育。
滞育和普通爬行动物的冬眠不同的地方就是,它们其实不需要进入地底下或者树洞寻找一个相对保暖的区域进行休息。
因为滞育动物会降低体内的游离水,取而代之的是“防冻剂”——对于蚊子而言,它们身体中的液体会被甘油大量替代,以此来抵抗结冰,而真正冬眠动物不会这么做,它们依然会保留游离水。
如果动物体内有游离水的话,那么它暴露在结冰温度的环境下,体内的水就会结冰,从而破坏细胞结构,对生物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所以,冬天的时候,蚊子其实只是待在某个隐蔽的角落一动不动了而已,并没有死亡和消失。
为什么感觉立秋之后蚊子更狠了?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感觉,立秋之后,蚊子变得越来凶猛,一些人觉得这是蚊子在储存能量过冬了。
老实说,我也觉得入秋后总有那么几天蚊子特别凶猛。
Muhammad Mahdi Karim
但我觉得并不是为了储存能量过冬,因为蚊子吸血更多的是为了获得让受精卵发育的营养物质,对于能量来源而言,即便是雌性蚊子它们也可以选择花蜜,吸血是高风险作业,除非是为了下一代,我不觉得有什么其它事情值得它们这样冒险。
另外,像蚊子这种朝不保夕的生物,我也不觉得它们会有意识的去储存能量过冬,实际上它们滞育过冬的方式也不需要多少能量。
之所以我们会觉得入秋之后蚊子特别凶猛,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气温。
在中国的许多地区,入秋之后的气温实际上变得更适合蚊子活动了——它们的最佳活动温度是27℃左右。
另一方面,立秋之后,北方一些地区昼夜温差变得更大,让蚊子容易集体出现,因此给我们一种更狠了的感觉。
当天气变冷的时候,蚊子的新陈代谢随着环境温度降低而逐渐降低,大约15摄氏度前后,它们就将无法通过正常新陈代谢获得足够能量维持活动,这时它们只能一动不动待在某个地方;
到了10摄氏度前后,它们的身体将彻底无法发挥作用,持续这个温度的话,它们就会进入滞育状态。
因为吸血是高危行为,它会让很多蚊子快速死亡,但是滞育绝对是一个保护雌性蚊子种群数量的行为,随着气温降低,越来越多蚊子通过滞育存活下来,数量逐渐积累。
当气温升高的时候,这些滞育的蚊子一起受到指示:赶紧起来吸血繁殖下一代!
秋天正好就是一个时冷时热的季节,冷的时候蚊子数量通过滞育积累起来,突然热的时候蚊子则瞬间爆发,这应该也是我们觉得入秋之后蚊子变多、变狠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