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孟子关于人性论的四中观点是什么(孟子关于人性论的主张是)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孟子关于人性论的四中观点是什么(孟子关于人性论的主张是) 第1张

孟子关于人性论和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孟子宣传性善论,认为人皆有四心。提出仁、义、礼、智的道德观。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

扩展资料: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

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中国传统人性观有哪几种主要观点?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关于人性问题的看法大致有两种:
1、性本善: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
2、性本恶: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性论的探讨主要围绕人性的本质、人性的品级层次、人性种类等问题展开,形成了具代表性的人性善恶理论、人性品级理论、两种人性理论,不仅成为中国传统修身文化的牢固基石,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内容丰富的精神财富。
从先秦时期一直到汉唐宋明有许多的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关于人性的学说,纷纭错综、争论不休,他们的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孟子在人性方面提出什么样的主张?

孟子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

他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

至于象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扩展资料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教育方法中的“因材施教”。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而且,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

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孟子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是中国古代教育学的结晶,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教育仍然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孟子

中国先秦孟子的人性论是什么

孟子人性论的核心观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道德属性。 
  李存山曾指“孟子所讲的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区别其他物类的特性”,张岱年认为,“孟子讲性最注重对物类之不同。”在反驳告子提出的“生之谓性”时,孟子提到“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即人性和兽性是有区别的。那么这种区别源自哪里?孟子进一步指出“人之所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意思是,禽兽和人都有吃、感官等生理需求,而人区别于动物还有精神的需求,坚持这种精神需求(人性)就会成为君子,抛弃这种精神需求(人性)就会成为庶民甚至是禽兽。对于人性的定义,孟子进一步指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强调了仁义礼智是人类固有的本性,是君子与禽兽之间的差别。换言之,人有“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vii 
  第二,人性的共同规律是善的。 
  徐复观说“因心善是‘天之所与我者’,所以心善即是性善,而孟子便专从心的作用来指证性善”。首先,人性是有规律的,孟子认为,凡是同类者都有相似之处,人也不例外。其次,面对告子“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的追问,孟子回答“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意思是,人性的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同样,人没有不善的。即使有所改变也是外力造成,并非本性。此外,孟子强调,“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认为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些都是善的表现,因此人性本善。 
  第三,人性善是一种倾向,转化为现实需要后天努力。 
  孟子所讲的善只是一种存在于先天的良知良能,只是一种倾向和可能性,要实现还需要在后天加强道德修养。首先,从“心”开始,“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即,如果能够扩充“四心”就能够保天下,如果不能连赡养父母都会成问题。具体而言,一是要加强思考,“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强调了用心思考就能得到善性;二是要加强学习,“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强调了仁是善心,义是正路,可以通过求学请教召回丢失的善心;三是要加强保养,“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强调注重心的保养。其次,从“性”开始,一是要知本性,“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viii强调尽善心,悟本性,懂天命,指出以善心和本性对待天命是正常方法;二是学养性,“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ix强调要通过减少欲望修养内心。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孟子关于人性论的四中观点是什么(孟子关于人性论的主张是)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孟子关于人性论的四中观点是什么(孟子关于人性论的主张是)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