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两人是否相爱(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是真爱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在古代,特别是在古代的大族。他们之间的婚姻是没有自由可言的,更多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就是说太宗李世民和他的妻子长孙皇后开始是没有情感可言的。他们是在婚后培养的情感。当然这种方式也是在古代组成家庭的重要的手段之一。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感情怎样?
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长孙皇后生性节俭,母仪天下。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在后宫立政殿去世,年仅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小媳妇,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欢心。李世民少年有为,文武双全,二十一岁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亲率大军攻下隋都长安,使李渊登上天子宝座,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之主——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负责节制关东兵马,数年之内,李世民就挥兵扫平了中原一带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大唐统一大业;唐高祖因之加封他为天策上将,位置在其他诸王公之上。在李世民征战南北期间,长孙王妃紧紧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一种清泉般温柔的抚慰,从而使他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擞,所向无敌。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渊因年事已高而禅位给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水涨船高,长孙王妃也随即立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应验了卜卦先生说她“坤载万物”的预言。作了至高无上的皇后,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生活起居,象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力尽着孝道。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她并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规劝李世民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韵事,这在历代都是极少有的。因为长孙皇后的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对她十分器重,回到后宫,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虽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因而她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则,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谋臣贤士的能力。李世民牢牢地记住了贤妻的“居安思危’与“任贤纳谏”这两句话。当时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将渐渐开始疏于练武,唐太宗就时常在公务之暇,招集武官们演习射技,名为消遣,实际上是督促武官勤练武艺,并以演习成绩作为他们升迁及奖赏的重要参考。按历朝朝规,一般是除了皇宫守卫及个别功臣外其他人员不许带兵器上朝,以保证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众人张弓挟箭在陛下座侧,万一有谁图谋不轨,伤害陛下,岂不是社稷之大难!”李世民却说:“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怀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的作风,深得手下文武诸臣的拥护,由此属下人人自励,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时期也不放松警惕,国家长期兵精马壮,丝毫不怕有外来的侵犯。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紧凑。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滴咕,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酸。”因而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与明智,深得宫中各类人物的敬佩,谁都愿意听从她的安排。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早年即与李世民是至交,并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但因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汉代吕后之行可作前车之鉴。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唐太宗不想听从,他觉得让长孙无忌任宰相凭的是他的功勋与才干,完全可以“任人不避亲疏,唯才是用”。而长孙无忌也很顾忌妹妹的关系。不愿意位极人臣。万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让他作开府仪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理由是“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虽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这兄妹两人都是那种清廉无私的高洁之人。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从小养尊处优,是一个娇贵的金技玉叶。将出嫁时,所配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出嫁,嫁妆因而比较简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强盛,唐太宗要求增添些嫁妆本不过份。但魏征听说了此事,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本来对这番话不以为然。时代不同,情况有变,未必就非要死守陈规。回宫后,唐太宗随口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赞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长孙皇后不仅是口头上称赞魏征,而且还派中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尽忠尽力,经常在朝廷上犯颜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为有他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一位圣明君王,说到底,这中间实际上还有长孙皇后的一份功劳.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回来路上受了风寒,又引动了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承乾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义,终生不为自己而影响国事,众人听了都感动得落下了眼泪。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罢。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终于在贞观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三十六岁。弥留之际尚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贤妻的敬慕和怀念。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和无私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为后世树立了贤妻良后的典范,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德顺圣皇后。”李世民爱不爱长孙皇后?
我认为李世民自始至终只爱长孙一个人。史书是记录古代帝王将相功过是非的,自然不会去关注那些男女之情。因而我们无法从史书上得到答案,但我们可以从他记载的故事中去揣摩推测。
首些从李世民在世的整整53年看,长孙嫁给李世民,是他一生传奇的开始。厉经13年的戎马生涯,到最后玄武门一朝定胜负,长孙始终站在李世民的背后。贞观十年,李氏唐朝基业的稳固,李世民身边也都有她的身影围绕。而以长孙的逝世为界,李世民仿佛由壮年一下进入了晚年,贞观之路也变的坎坎坷坷。
再从一些重要的历史关头来看,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玄武门之变。从史书上我们知道长孙也去了,但我个人认为是李世民带她过去的可能性比较大。毕竟那是生死攸关的时刻,有个女人在身边必是个累赘,这点长孙应该是很明了的。自己虽是名将之后,但从未见过战争场面,到时若自己失态,反而会影响军心,因而从长孙的立场考虑她是不会去的。但最后她还是去了。据史书中记载,当时秦王府差点被一窝端,反而玄武门安全。因此绝对有理由相信是李带她过去的。在这危急关头,李毅然抛下那些莺莺燕燕,只将长孙留在身边,即使事败,也能共赴黄泉。
至于说那四妃,有人认为李是爱的他们其中某位。我想着多半是受电视的影响。史书上记载的有关他们的事并不多,而且也是因为他们都为李氏一门添过香火才被留于史册。其中有一位好象是有夫之妇,李对此毫不介怀,因此就有人想李会不会喜欢的是她。但从扬氏(李弟弟的妃子)的故事来看李对女子的贞洁并不看重。至于说那位末代公主,我看有些人是受了某部电视剧的影响。我真想好好骂骂那部电视剧的导演,他严重的弯曲了史实!
在长孙死后,李依旧寻访美女,有人把着当成是李不爱长孙的证据,但当时那四妃健在,那这是否也可说明李不爱她们呢?我认为李是在寻找长孙的影子。长孙死后,后宫只有一子出生,而且距长孙之死有5、6年之久,这与长孙在世时的反差太大了,好象长孙一死,李便再没有男欢女爱的激情了,这不能不让人重新考虑长孙在李心中的地位。而我认为李并没有从后妃任何人身上找到长孙的影子。虽然有贤惠的徐妃,但依旧祢补不了李失去长孙的伤痛,尽管李对徐妃宠爱优加,但最后她并没有生下一男半女。我想这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原因吧。
长孙死后,李将心思转移到他的孩子们身上。我们从史书中可以看出李对长孙所生的女儿有明显的偏爱。特别是晋阳公主,李甚至因她的死而“三旬不常膳,日数十哀,因以癯羸”,这位晋阳公主就象她的母亲一样温柔,能够抚慰李心中的伤痛。李仿佛从她身上看到了他的母亲——长孙。
贞观十年,长孙逝世,而在13年后,李也魂归黄泉。一位千古帝王,立下令后世都为之赞叹的功绩,却仅用13 时间便迅速老去死亡,回顾那13年,动荡不安,发生了许多令李想不到的事,仿佛长孙一去,一切都失去了控制,李的生活脱离了正常的轨道,他自己也知道悲爱无益,却不能自己。在思念长孙的痛苦中煎熬,在没有长孙的暗中引导下失去方向,相信自己过去从不相信的“灵丹妙药”,并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想李会如此深爱长孙的原因,不仅因为她具有女子特有的气质,柔弱,文雅,还因为她具有后宫女子都有却无法显现的特质——母性——我认为这是她最吸引我的地方。拥有大男子主义的男人必然会喜欢柔弱的女子,她们需要他的保护,宠爱,他也能从中得到自我满足。但对于一代帝王李世民,无论是在金戈铁马的战场,还是日里万机的朝政,他都希望能在自己累的时候得到关怀,就象重回母亲的怀抱一样,安心的甜甜的睡一觉。而后宫的嫔妃却无人有此温暖。李是很爱他的母亲的,他自然怀念拥有母亲的那种感觉,而在长孙身上他又有了这种感觉。
若后宫没有长孙,以李的好色,不知道会乱成什么样,恐怕会有许多小公主小王子死于非命吧。
李最大的儿子与最小的女儿都是长孙所生,他们年龄相差18年之久,而在后宫中甚至在整个历史上,又有谁能被宠爱如此之久?
若不是因为长孙的早逝,我想,这段令后人迷惘的爱情早已有了它的答案!
李世民真的爱长孙皇后吗?
当然爱她了,而且是专爱长孙皇后。长孙皇后生性节俭,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够用为限,从不铺张。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义,因此,下朝以后经常都要和她谈起国家大事。
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怀念。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的敬仰,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心顺圣皇后。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两人是否相爱(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是真爱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两人是否相爱(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是真爱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未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