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咸鸭蛋绝对是最美味的干饭搭子。
1 个咸鸭蛋、1 碗白米饭、1 盘炒青菜,就是简单又让人快乐的一餐!看着流油的咸鸭蛋,有多少人会流口水呀?
入口即化、香味浓郁、脂香四溢、咸香可口,让人无法拒绝,恨不得每天都吃 1 个。
那如果每天都吃 1 个咸鸭蛋,对身体的影响如何?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说说关于咸鸭蛋的事。
咸鸭蛋里有什么?
咸鸭蛋可以算得上是历史久远的传统美食了,深受很多人的喜爱。鸭蛋被腌制成咸鸭蛋之后,仍然能给我们提供蛋白质、脂肪、锌等营养。
煮咸鸭蛋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分别是煮鸡蛋的 1.14 倍、1.3 倍,热量也比煮鸡蛋高,是其 1.2 倍;钾含量也不错,为 226mg/100g,是煮鸡蛋的 1.7 倍;硒含量比较突出,为 32.8 微克/100 克。[1]
虽然煮咸鸭蛋的以上营养都比煮鸡蛋丰富,但它毕竟属于腌制品,钠含量高达1131mg/100g,是煮鸡蛋的近9倍,生咸鸭蛋钠含量更高,为2706mg/100g,饮食上稍不留神就容易导致全天盐摄入量超标,进而对健康不利。
每天 1 个咸鸭蛋 身体会怎样?
虽说咸鸭蛋很下饭,而且真的很好吃。但是,每天 1 个咸鸭蛋可能真的会带来问题。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要控制在 5 克以下,相当于不到1啤酒瓶盖的量。
而 1 个咸鸭蛋就能让我们摄入 2~5 克的盐,还得吃其他菜肴,全天的盐摄入量很容易超标。
1.不利于控血压:目前已经有多项研究证明,高盐饮食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也会加速血管老化,还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2.诱发胃炎:盐摄入过高会刺激胃黏膜,可能会导致胃壁细胞脱落[3],而壁细胞是保护胃部健康的屏障,一旦被破坏,便会增加患胃炎的风险,严重可能会诱发胃癌。
3.增加骨质疏松风险:饮食上钠摄入过高会抑制成骨细胞的分化及其功能,有动物实验显示:高钠饮食会降低大鼠骨密度和骨强度,增加骨折风险。[4]
另外,吃太咸了会让人大量喝水,喝水多排尿便会增加,排尿的时候不仅会排出钠离子,也会排出一部分钙离子。所以吃的越咸,就越可能容易缺钙,也就越容易骨质疏松。4.损害认知功能:有研究表明,高盐饮食可能会损害某些认知功能,特别是对于老年人群。[5]
另外有研究显示:降低我国的高盐摄入量就可能会让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大幅减少。每天少吃 1 克盐,可以降低缺血性心脏病风险约 4%,中风风险约 6%;到 2030 年,每天仅减少 1 克盐的摄入,就可以预防近 900 万例心脏病和中风病例,并挽救 400 万人的生命。[6]
所以,咸鸭蛋虽然好吃,偶尔吃吃没事。但如果你特别喜欢吃咸鸭蛋,可得注意控制好全天盐的摄入量!
咸鸭蛋“富得流油” 脂肪增加了?
咸鸭蛋最吸引人的就是又沙又流油的蛋黄了,而煮鸭蛋就不会流油。有人会疑惑:难道鸭蛋变成咸鸭蛋后脂肪含量增加了?其实,脂肪含量上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只不过是状态发生了改变。
平时吃的煮蛋之所以看不到明晃晃的流油,是因为蛋黄中的蛋白和脂肪形成了乳化体系,外观上看不到油脂。
而腌制的过程会导致疏水基团与蛋黄中的亲水基团和亲脂基团分离,破坏这种乳化体系,[7]小油滴聚集在了一起,就成为了肉眼可见的“富得流油”。
真假咸蛋黄,如何辨别?
生活中我们吃的很多美食都离不开咸蛋黄的参与,比如蛋黄酥、蛋黄莲蓉月饼、咸蛋黄炒饭、咸蛋黄焗虾仁、流沙包等。为了更方便的满足这些美食的制作需求,很多人会直接购买咸蛋黄。
不过,市面上的咸蛋黄可能不是真正的咸蛋黄哦,大多都是人造的咸蛋黄,如何辨别呢?
1.看包装和配料表:人造咸蛋黄包装上一般会标注“咸蛋黄制品”,配料表中大多含有淀粉、天然胡萝卜素、食用香精等。
虽然也有蛋黄,但不一定是鸭蛋黄,也可能是鸡蛋黄。
▲图:电商平台
▲图:电商平台
真咸蛋黄的配料表很简单,只有鸭蛋和盐。
▲图:电商平台
2.看状态:真咸蛋黄结构不均匀,外部松软内部紧密,质地较硬;而人造的咸蛋黄结构均匀、有弹性,咬开后不会有分层和硬心。
由于人造咸蛋黄含有淀粉,水煮后会变得较为粘稠,真咸蛋黄水煮后流动性好,不粘稠。
3.看价格:真咸蛋黄价格一般在 1~1.5 元/粒,而人造咸蛋黄较为便宜,多为 0.3~0.5 元/粒,30 元就能买到 100 粒“咸蛋黄”呢。
总结
当你没食欲的时候,是否也被 1 个咸鸭蛋拯救过?咸鸭蛋虽美味,但为了健康,可别贪吃哦!
参考文献
[1]杨月欣.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第2册[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9
[2]王华,蒙丽琼,黄芯语,金其扬,董志梅.北部湾海鸭蛋蛋黄色泽与5种天然色素含量的关联分析[J].现代食品,2022,28(4):145-149
[3]徐海蓉,徐耀初.饮食因素与胃癌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近况[J].中国肿瘤,2002(02):21-23.
[4]杨俊贤,李青南.高钠摄入与骨质疏松的关系[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7,10(03):306-310.
[5]Reviewing the effects of dietary salt on cognition:mechanisms and future directions.doi:10.6133/apjcn.201903_28(1).0002
[6]Tan, Monique et al. “Reducing daily salt intake in 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