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7年位居全国第一,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1:1,继续保持全省最低。
这是红船起航地浙江嘉兴最新亮出的城乡均衡共富“成绩单”。带着温度的数据,映射出最直观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更承载着一份无比深情的嘱托。
2004年春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同志专门花4天时间到嘉兴蹲点调研,指出要“逐渐缩小城乡差别,使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共享现代文明”,并特别提出了“嘉兴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的殷切期望。
18年接力奋斗,嘉兴牢记重托,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善做善成,在“成为典范”的努力中点亮千百年来老百姓的理想生活。
18年攻坚克难,嘉兴踩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鼓点,破除壁垒打开城门,每一步都谋定后动、蹄疾步稳,每一步都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处处彰显勇于担当、勇立潮头的豪迈气概。
18年坚韧求进,从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出台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到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再到擦亮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金名片,统筹兼顾成为最具鲜明辨识度的嘉兴方法论。
正如嘉兴市委书记张兵所言,推动共同富裕前提是发展,关键靠统筹。坚持城乡融合、区域统筹,嘉禾大地奏响了富庶均衡协调曲。
产乡融合、数智双驱,诠释农业现代化新内涵
“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嘉禾自古稻香鱼肥,素有“天下粮仓”美誉。在现代农业的田野上,嘉兴同样妙笔不断,精彩纷呈。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在任何时候都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进入新时代,工业经济强势推进的嘉兴,“浙北粮仓”的地位依然稳固。2020年,嘉兴粮油战略产业地位稳固,粮食面积产量稳中有增,以不到全省1/10的耕地贡献了1/6的粮食产量,面积和产量均列全省第一。
城乡差距大,基础性的原因在于产业发展差距大。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该怎么走?嘉兴正用千变万化的实践,向世人呈现“天下粮仓”的新时代答案。
在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蓝城高科技农业示范园,把现代工业化管理引入蔬菜种植大棚里,智能育苗、立体种植、无土栽培、自动管理……让蔬菜像工业产品一样,以严格的标准化程序生产出来。
统筹城乡给农业升级带来了难得的契机。2017年,平湖市广陈镇成立了全省首个农业经济开发区,区镇合署办公,用“二产理念、三产思维”办农业,吹响了“产乡融合”的冲锋号。眼下,农业经济开发区已覆盖嘉兴的所有7个县(市、区),曾经的偏远农村,如今成了世界农业龙头企业争相落户的宝地。
在农业经济开发区里,政策、服务、资金、人才资源集聚,管理机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齐备,生产、旅游、文创多元业态融合,将一二三产融合的“要害”一网打尽,走出一条新型农业支撑美丽乡村、美丽风景产生美丽经济的三产融合发展道路。
“农业经济开发区突出一二三产联动开发,包含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推动融合发展,打造现代农业‘硅谷’。”嘉兴市委副秘书长、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葛永元说。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建设农业经济开发区,这种崭新的思路正让嘉兴农业展现前所未有的创富魅力。
走进位于南湖区湘家荡的数字农业工厂,扑面而来的是一派数字化、科技感十足的现代农业景象:30多个种植车间内,温、光、湿、水、肥实现智能化控制,各类无人车、运输机器人来回穿梭。在这里,蔬菜每平方米产量是普通大棚产量的8~10倍。
这是数字赋能现代农业的缩影。近年来,嘉兴积极开展“数字农业”建设,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集成应用。全市完成了258个种养基地的数字化改造,创建数字农业工厂17个。数字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的渗透嫁接,化为嘉兴农业“蝶变”图景。
2021年初,浙江部署数字化改革,在嘉兴再次激起塑造变革、推进先行的浪潮。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已在嘉兴催生了一大批数字基地、数字车间。平湖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高大上”的农业应急指挥系统、智慧农业云平台正用“数字”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越来越多的农业主体借力“数字春风”飞得更高,更助推嘉兴加速驶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的发展快车道。5家省级以上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3家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93家农业科技研发中心落户,架设起嘉兴农业的科技链和创新链。
小农户经营着嘉兴30%的耕地,现代农业道路上,小农户不能掉队。嘉兴通过发展社会化服务、提高组织化程度、强化市场化链接、提升知识化水平、加强政策化引导等“五化”,鼓励他们通过“家庭农场 社会化服务”的经营模式,进入产业链抱团发展。
如今,嘉兴又定下“小目标”:力争到2025年,7个农业经济开发区、50万亩优质稻米示范区、15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成为现代乡村产业标杆,乡村产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一个产业空间更广阔、发展前景更可期的新愿景正在眼前。
锚定航标、多跨协同,打通全要素融通大循环
城乡均衡协调,绝非“削峰填谷”,而是要拆掉挡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墙”,迈向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乡村发展潜力释放的新型发展之路。
2008年被称为嘉兴统筹城乡发展的“拐点之年”,这一年,嘉兴出台《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地行动纲领》,全面实施以“两新”工程为“牛鼻子”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启动以优化土地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十改联动”,挥动了推倒城乡壁垒的“组合锤”。
步入嘉善县姚庄镇桃源新邨社区,别墅式居民楼鳞次栉比。这里是嘉善2008年启动的农房改造集聚试点之一。十几年间,姚庄镇80%的农户实现了集中居住,宅基地被复垦整理,按一定比例用来建设社区和开发工商业。
一子落而满盘活,如今,嘉善全域推进农房集聚。分散的宅基地化零为整,转化为产业发展、集镇培育的土地要素供给;进城农民也能“以地换大棚”,在现代农业小微产业园的农业“标准厂房”里,点亮“带着承包地进城”的梦想。
同样在嘉善,2016年,各村腾退“低小散”企业获得的土地指标“飞”入大云镇,建起了占地300多亩的中德生态产业园。原先低效的土地资源,突破地域限制,“飞”到工业园区抱团发展物业经济,“飞地抱团”模式闻名全国。
现在,“飞地抱团”项目已经遍布嘉兴。“抱团”模式从最初的跨村,到后来的跨镇、跨县、跨市、跨省。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飞地抱团”项目110个。
“这里环境好,设施齐全,聚集了很多有活力的年轻人,我承包了30亩地,打造了养殖、采摘、加工的全链条蚕桑产业。”张静惠来自上海,是嘉兴首个农创园——桐乡市崇福农创园第一批青年“农创客”,她和小伙伴们在这里找到了挥洒才华的新天地。
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何让人才“进得来、稳得住、干得好”?在桐乡、海盐、秀洲的农创园里能够找到答案:政府提供现代化设施大棚等生产硬件,加速设施用地审批,配齐“农创大院”等生活硬件,还让创客享有租金优惠、贴息贷款等“保姆式”服务。
围绕“两进两回”,嘉兴持续在农创客培育发展上发力,累计培育农创客1800多人,点燃了农村“双创”新热潮。2021年,嘉兴成立农创客发展联合会,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逐梦田园。
乡村振兴需要各类人才齐参与。嘉兴出台“乡村振兴人才十条”,激励实用人才向乡村基层一线流动。多地都推出了农业人才计划——平湖聘请“乡村振兴规划师”,着力培养基层人才;嘉善成立“善农客”领创人才联盟,为农业农村发展输送优秀创业人才。
走进海宁市袁花镇彭墩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项目正在如火如荼推进中,新的发展契机就在眼前。村党总支书记肖顺华说,“多亏了市里帮我们协调解决了1.85亿元项目贷款,首笔就发放1亿元,土地提质增效才得以大刀阔斧地推进。”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受制于资金不足。为破解这一“瓶颈”,2009年起,嘉兴连续出台三轮“强村计划”,从资金、信贷等方面扶持,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流向农业农村。2020年,嘉兴全面推进“无抵押、无担保”的农户小额贷款,一大批“信用好、敢拼搏”的农户享受到普惠金融。
探索,不止于此。更多的金融支农模式正在涌现:嘉兴农村土地整治节余指标质押融、平湖农业主体“五权”抵押贷、桐乡数字畜牧活体抵押“智牧贷”、嘉善“‘三治’积分 金融赋能 生态绿色加油站”……疏通了金融资源流向农村的梗阻,解决了乡村振兴“钱从哪里来”问题。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21年上半年,嘉兴涉农贷款余额7002.36亿元,同比增长22.05%,比年初新增1009.02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62.07%。
形神俱美、优质共享,标注城乡一体化新基线
统筹城乡,就是要把乡村发展与城镇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让繁华的城市与安宁的乡村互融共生、互惠一体。
在城与乡的携手共进中,到底给嘉兴农村带来了什么?秀洲区油车港镇濮家湾村最有发言权。从10多年前的“脏乱差”到如今的屋舍齐、河水清、交通畅、治安优,城乡统筹规划提升了濮家湾村“颜值”,也点亮了“乡村振兴梦”。
这些年来,嘉兴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带动全域提升行动中,全面实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创建等六大提升行动,乡村成为城市的花园,城市成为乡村的厅堂。
在嘉兴,常听到两句话:“城乡空间规划一张图”和“人口和生产力布局一盘棋”。从“多规合一”到全市“一张图”“一盘棋”,基础设施一体化勾连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缩小差距,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布局更加合理。
“一脚油门,就能从浙江到上海。”得益于2020年年底全面贯通的姚杨公路,家住嘉善县姚庄镇的徐丽花终于圆了“上班在上海,生活在农村”的梦想。随着城乡实现“无缝对接”,嘉兴农村的碧水蓝天正散发着前所未有的魅力。
“十八年磨一剑”,嘉兴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路网、供水、供电、网络等基础设施互联共享,农村公路密度居全省第一,实现了各城镇15分钟上高速,各中心城区30分钟直达,与周边城市之间60分钟互通的“153060”目标,为嘉兴农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应该从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多个方面实现城乡居民均等化。嘉兴市农办秘书处处长邓建华表示,嘉兴城乡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小,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高。
早在2004年,嘉兴出台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就提出打造“六个一体化”,把主要公共资源往农村倾斜投放。如今在嘉兴,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正向小城镇和农村不断延伸。城与乡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
每逢节假日,约上兄弟姐妹坐上公交车来一趟乡村游,已经成为这两年嘉兴的一种潮流。在嘉兴,城乡公交一体化已覆盖所有乡村,一趟公交自由往返城乡,让“进城”“出城”的概念彻底成为了历史。如今,嘉兴还全面推进镇村公交标准化,让农村老百姓获得更大的实惠。
以前,“乡乡都有卫生院,村村都建卫生室”,如今嘉兴城乡“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建成,实现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全覆盖,打破了医疗资源过度集中的局面,让嘉兴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专家看病。全市基层就诊率达71.04%,基本公共卫生绩效评价获全省第一。
让乡村不再是文化洼地,是嘉兴城乡统筹一直追求的目标。嘉兴率先探索了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农家书屋成了农村文化礼堂的“标配”,农家书屋的图书与嘉兴市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农家书屋、农村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已成为丰富当地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家园。
厚植福祉、普惠共享,望见未来中国美好景象
2004年3月,同志到秀洲区殷秀村调研城乡一体化工作,与搬入新社区集中居住的村民们座谈,“进城生活是否习惯?保障怎么样?工作好不好找?”是当时同志关心的“三问”。在张兵看来,“三问”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是农民转为市民过程中非常关键的问题,把这三个问题回答好了,就能真正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
2009年,海盐县百步镇得胜村整村搬迁,70岁的村民闻秀泉搬进集镇旁的集聚区内。现在,他在邻村一个农贸市场做管理员,还有土地流转租金和村集体的分红,生活比以前轻松许多。
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后,农民该往何处去?嘉兴设计了多层次市民化路径,让农民“进得了城”,也“回得了村”;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土地“三权分置”等综合改革,让农民放心“带权进城”,消除农民后顾之忧。
农民进城,就业是关键。早在2004年,嘉兴推行“百万农民培训工程”,消除城乡就业政策壁垒,率先实现平等充分就业。嘉兴引导产业向农开区、园区平台集中,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想种地的农民,也能在附近的农业产业园中“以地换棚”,品尝现代农业带来的甜蜜。
海宁市硖石街道杨汇桥村农民路桂英今年62岁,从2007年开始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现在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677.5元。钱虽不多,但总算不给子女添麻烦,路大娘很满意。
保障,曾经是城与乡最大的鸿沟。2007年以来,嘉兴实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成为率先实现“全民社保”的地级市。如今,嘉兴农民都过上了像路桂英一样“老有所养”的日子。
如今在嘉兴,农民人手一张市民卡,凭着它,村民可以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医疗保险。嘉兴还率先构建了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统一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全国首创低收入家庭持股增收的做法,每年固定的分红收益让低收入家庭有了稳定增收渠道。
前不久,桐乡市高桥街道越丰村举办了一场“板凳法庭”,街道司法所、村调解主任、村道德评判团组成的调解团你一言我一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很快化解了一个邻里纠纷。“三治”融合就是从这里起步,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
幸福感,来自生活环境的点滴改善。多年来,“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乡村善治局面在嘉禾大地上逐渐形成。海盐“秦义联盟”、平湖“新乡邻”、桐乡“乌镇管家”……推动治理资源下沉,转化为嘉兴农民的品质生活。
对幸福的追求永无止境。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中心,嘉兴在桐乡市河山镇的画圣浜理想村,率先试点乡村未来社区,不仅有小桥流水的乡居,还有生活生态和谐的乡村发展,也是现代版的田园乡村梦。
行远自迩,踔厉奋发。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嘉兴市委提出,要以红船起航地的政治担当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推动嘉兴从“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迭代升级、蝶变跃升为“共同富裕的典范”,实现“三富四优”,争当“七个典范”,绘就“五幅图景”。
嘉兴“城乡大融合”的脚步不会停止,嘉兴的城与乡必定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交融,在交融中携手共进。正如张兵所言:“在红船起航地看到美好中国的未来,看到未来中国的美好。”
当梦想照进现实,未来必定可期。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22年第2期
编辑:霍然
监审:郭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