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如果晚上睡了个好觉,早上起来就会神清气爽,一整天都情绪高涨。如果晚上做了个噩梦,不仅醒来时觉得很累,白天还总是打不起精神。

打工人白天已经够难了,有什么方法能控制一下噩梦,还自己一个清净的夜晚吗?

太长不看版:

1. 如果噩梦的主题都差不多,可以试试自己按照那个套路给它改个“好结局”,睡觉之前重温几遍;

2. 睡觉的时候放一些能让你放松的、轻缓的音乐或白噪声。

电影《盗梦空间》描绘了控制梦境的场景,科学家发现这种神奇的能力可能并不完全是虚构,也许我们真的有方法掌控梦境,或者至少可以调节梦境中的情绪。

大多数梦境会出现在快速眼动睡眠(REM)阶段。在这一阶段,虽然身体处于肌肉无力的状态,但大脑神经元活动却与清醒时很相似。

为了不再做噩梦 我试着给它编了个“好结局” 竟然真管用 第1张

一些理论认为REM阶段的神经活动起源于脑干。一些理论认为REM阶段的神经活动起源于脑干。图中标注由上至下依次是脑干的组成部分:中脑、脑桥、延髓。图源:OpenStax-wiki

在从深度睡眠过渡到 REM 睡眠的过程中,会首先出现一种周期性的电脉冲,被称为 PGO 波(Ponto-geniculo-occipital waves),这种波从脑桥(pons)开始,然后移动到位于丘脑中的外侧膝状体核(lateral geniculate nucleus),并终止于枕叶(occipital lobe)中的初级视觉皮层。

到达视觉皮层时,波的振幅最大,是“快速眼动”的原因之一。

为了不再做噩梦 我试着给它编了个“好结局” 竟然真管用 第2张
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各有一个外侧膝状体,因类似弯曲的膝盖而得名,它是哺乳动物视觉通路的关键组成部分。图源:Henry Gray-wiki

有观点认为,这种有节奏的放电是做梦的原因,大脑皮层部分区域的活动是对这种电波的反应。脑干的活动唤醒了皮层,而皮层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很多有组织的思考(虽然它们不一定是有逻辑的)。

曾经有科学家研究过我们的情绪调节是如何影响梦境的,发现“难以认知重评”或“难以调节消极情绪”会对梦境产生一定影响。

认知重评是心理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情绪调节策略,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改变对让人产生消极情绪的事件的理解,比如安慰自己这都是小事情,不要紧等等。

研究发现,如果没有很好地调节情绪,只是一味压抑不想要的想法,那这些想法在梦中可能会“反弹”,一些典型主题的梦境强度和频率会升高。

也就是说梦境不仅与情绪相关,也与处理情绪的方式有关。

负面情绪总伴随着压力、焦虑这些问题,它们正是会带来噩梦的原因。

产生噩梦的原因还有睡眠不规律、心理健康障碍以及药物影响等等,对人们影响更深、被研究更多的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在噩梦中,大脑中与恐惧有关的区域,比如杏仁核会过度活跃。

不管是焦虑还是严重的 PTSD,都会以类似的方式引起噩梦。

为了不再做噩梦 我试着给它编了个“好结局” 竟然真管用 第3张
杏仁核在人脑中的位置。图源:Washington irving-wiki

当噩梦频繁出现,并且在社交、工作或其他日常生活场景中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时,就会被划定为“噩梦障碍”(Nightmare Disoder,ND)。

目前认为比较有效的缓解方法是意象排练疗法(IRT),治疗师会建议患者回忆他们的噩梦,然后“改写”成一个好结局。

不过这种疗法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它可能更适合会反复经历相似情境噩梦的人,另外大概有 30% 患者的睡眠状况通过 IRT 疗法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一组来自瑞士的研究人员发现 IRT 疗法加上一些辅助声音能带来更好的效果。

他们为一些参与试验的噩梦患者佩戴上了无线头带,这种头带可以自动监测患者的睡眠周期,并且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播放一些声音。

这些声音在之前的 IRT 过程中与想象中的积极情境被关联了起来,能给人带来正向的情绪。

有了声音的辅助,被试患者的噩梦频率明显比单独进行 IRT 更低,噩梦带来的困扰得到了明显好转,也逐渐在梦境中体验到了快乐。

如果你偶尔也会受到噩梦的困扰,或者会因为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影响到睡眠,可以参考专业的治疗方法让自己放松一下。比如可以试着练习改编梦境,或者尝试在睡觉时播放一些白噪声。

虽然安静是睡眠时的一大需求,但安静的环境也会让人更加警觉,更容易被偶然的噪声惊醒。这时播放一些白噪声对提升睡眠质量会有帮助。

当然情况比较严重时最好还是要及时就医。祝我们都能睡个好觉。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