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时机的三个建议(又在犹豫跳槽了) 第1张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离职跳槽这件事,手续已越发简单,但下定离职决心,却越发难。

有多难?以一些数据调查表明:当今的跳槽人士们,从动念头到真行动,平均要考虑五个月。而在五年之前,这数据还是三个月,完全是纠结加剧的节奏。

有时上网消遣下,都可见相关纠结铺面来,哀叹跳槽决心难下的帖子,各门户网站出一篇火一篇,甚至好些招聘启事下面,有些有跳槽意向的求职者留言咨询,内容细得五花八门,连公司老板的婚史都打听,常给段子手增加素材。

甚至电视节目都曾爆料:有位纠结跳槽的先生,还是位职场成功人士,由于对这事纠结到崩溃,竟跑去卦摊卜了一卦,还碰上个二把刀,被敲了好一笔钱,最后纠结变成纠纷,一怒报了警。

时间是元朝至正二十一年(1351年)一个夏夜,皇觉寺的断壁残垣中,二十五岁的朱元璋,正为跳槽的事纠结到烧脑。

当时的世道人生出名多难:天灾人祸的元末,比经济严冬还冷酷无情,放在朱元璋身上,更是悲催不断。亲人先后离散,逃荒要饭多年,好不容易在皇觉寺寻了个糊口的饭碗,却眼看要断顿:庙里的粮食快空了,能跑的也都跑光,就剩了他守着一片碎瓦残砖,没黑没白痛苦纠结。

跳槽时机的三个建议(又在犹豫跳槽了) 第2张

都这个地步了,不跳槽还纠结啥?

跳槽?哪有这么轻松?如果说皇觉寺好比一个正下沉的泥坑,外面的世界,不是饥荒就是战乱,处处都是死亡的沼泽,没头没脑跑出去,一不留神就不知道陷哪里出不来了。

但朱元璋还算命好,自小光屁股玩大的汤和朋友,为他寻好了新工作,热情洋溢的书信都送来了。可偏是这事,才叫他纠结:汤和给他找的工作,美其名曰共创大业,其实就是造反,杀头的大罪。

皇觉寺是泥坑,外面大片沼泽,正在招手的新工作,则是个不折不扣的火坑。哪能不纠结。

于是自从收到汤朋友的邀请信,朱元璋的心情,日复一日比吃不上饭痛苦,以他后来给宗室子弟的训话说,还有好几日吃不下饭,闭上眼就做噩梦,梦见被五花大绑上刑场砍头。以至于觉都不敢睡,更在极度抓狂中,用上了一个极品的办法:算卦。

卜卦的结果狠狠一刀: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

意思是说:留下来或者逃荒,百分百是死!玩命造反还能活,勇敢去闯吧兄弟。

面对这残酷的结果,朱元璋终于似换了个人般,平静的换一身最干净的僧袍,踏上了投奔濠州红巾军的路途。这以后的历史,堪称风云变色:从底层的小兵一路奋斗,直到横扫南北,开基建国,缔造辉煌的大明王朝。

所有的风云激荡,热血征战,都从这一夜的纠结开始。于是也有后人感慨:这一卦真灵!

可二十年后,已贵为帝王的朱元璋,在与儿子太子朱标的对话中,却讲出了这段熟悉的掌故中,隐藏的一件内情。

那夜的朱元璋在冷静下来收拾东西启程前,还做了一件事情:闭上眼睛,认真回忆自己先前多年的逃荒路,沿途的世态人情,过电一般浮现,该去哪里,如何拉队伍,要做什么事,件件都想的清楚。等到启程之时,未来的道路,已经踌躇在胸。

所谓“谋而后动”,正是他告诉儿子的道理。

而当他初来到濠州城红巾军军营时,他接下来的表现,也证明了此言不虚:刀枪剑戟的包围盘问,他丝毫不慌,被怀疑是奸细,当场要被拉下去砍头,他依然不慌。由于这样淡定,所以才得到红巾军首领郭子兴赏识,新老板面前博了个好印象。开始赚人生第一桶金。

“谋而后动”,方可成事也。

有人说,朱元璋的这番草根逆袭,归根结底还是他个人太强,作为几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才,当然可以这样义无反顾的跳槽(老朱其实也算是被逼到无路可退才跳槽的)。

倘若换做旁人,比如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哪里有这样的神迹,又怎能改变得了历史?

南唐书生樊若水并不这样看。

生在五代晚期,又是南唐县令家的儿子,却也算是个貌似普通的学子,唯一一点歪才,就是擅长桥梁筑造,可放在那时,也是不入流的学问。但饶是如此,普通的樊若水却有大梦想:建功立业!

可当时南唐的大老板李煜,是个千古罕见的极品,诗词才华一流,治理水平却末流,外加南唐政治腐败,志向远大的樊若水员工,非但不讨喜,更连进士都考不上。

忍够了的樊若水,也终于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跳槽!

最佳的跳槽对象,就是北方正强势崛起,对南唐虎视眈眈的大宋帝国。可是对象好找,槽却不好跳!

当时的大宋,对南唐磨刀霍霍不假,可最急缺的是军事人才。至于樊若水这样的文士,大宋自家科举制度成熟,每年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早就没缺口。这就好比一家国际软件公司要招程序员,某中文专业少年电脑没摸过,却信誓旦旦过来应聘,说我就是你要找的人,十有八九要撵出来。

樊若水的状况就是如此,可他对这严峻现实,非但毫无认知,反而就用了一种简单粗暴的方法:竟然抛家舍业,化妆渡过长江,一口气跑到大宋都城开封,然后直接朝皇宫里送了一封信,就这么直接推销了自己。

跳槽时机的三个建议(又在犹豫跳槽了) 第3张

这天雷滚滚一幕,很快被当做笑话流传。可更神奇的事随后发生了:读了他自荐书的宋太祖赵匡胤,竟哈哈大笑,笑完竟大呼人才难得,当场就拍了板:重用!

一同流传开封城的,还有宋太祖那句欣喜若狂的高呼:南唐李煜小儿,已尽入我袋中。

而樊若水的人生,也骤然飞黄腾达:先特许参加进士考试,等于变相保送镀金,然后官至舒州军事推官,到任后屁股还没坐热,紧接着又升了太子右赞善大夫。短短几月,这位冒冒失失跳过来的愣头青,就成了大宋炙手可热的新星。

由于升的太快,好些官员都看不下去,上奏批评的一直没断,好些人都以为宋太宗疯了。可直到开宝八年(975年)十一月,大宋军队势如破竹,越过如天堑的长江天险,干脆利落把南唐国主李煜抓了俘虏,基本完成了中国统一大业后,所有质疑樊若水的人,才彻底闭了嘴:他就是这件事的幕后英雄。

表面看来,大宋需要的是军事人才,但樊若水却确信:大宋长期啃不下南唐,绝不是军事原因,相反却是技术原因:造桥!

一道长江天堑,在五代的科技水平下,就是一道深深鸿沟,绕是你有百万雄兵巨舰,面对长江也常徒唤奈何。所以南唐国主李煜君臣,才敢放心大胆享受人生:只要别荒唐得跟陈后主似的,基本就安全。

跳槽时机的三个建议(又在犹豫跳槽了) 第4张

但这个看似不可逾越的难题,樊若水却找到了破解办法。宋朝的官员,大多知道他简单粗暴的跳槽,却不知道他在跳槽之前,早就在长江采石江面往来数月,考察水文状况。滚滚长江,他已了然于胸。随后送给宋太祖的自荐书,更是一封堪称书写人类桥梁工程学新纪元的技术报告:《横江图说》。

就是这封技术水平堪称公元十世纪顶尖的书信中,樊若水完全颠覆了大宋几十年来既定的军事理念。更令宋太祖惊叹的是,这书信上不但有详细的施工规划与精巧的设计,就连采石江面的水文深浅,都有细到极致的标注。几乎每一个字,都是冒死在江面往返勘测换来。

这样有态度有才华有决心的员工,打着灯笼都难找!所以才有了宋太祖当场拍板,更有了大宋战争机器果断转向,在樊若水的精心规划下隆隆开动:打造了上千艘巨舟,砍伐了大批巨竹,然后在石牌口架设浮桥,完全按照长江文流的速度,整体平移到采石水域。

于是在南唐守军瞠目结舌的目光中,一座仿佛自己长了腿的浮桥,就这样骤然降临在金陵城前,然后士气饱满的宋军,高歌猛进踏桥而来,扫平江南。

跳槽时机的三个建议(又在犹豫跳槽了) 第5张

照着后世许多学者的慨叹,樊若水的这一坐桥,把大宋统一南北的时间表,至少加速推进了二十年。

而再对照看看后面的事,更知道这件事意义多大。要知道大宋的北面,还有个同样雄心万丈的契丹辽国。后来统一南北的大宋,才能举全国之力,艰难扛住辽国的攻势,实现百年和平。

而对跳槽者来说,樊若水的神奇一跳,或许是另一种励志:能力是否全能不重要,专业貌似不对口也好商量,关键是否能认准自家的才能,并举全力找准突破口,必然有成功一跳。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