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草法特征
章草的形成是草书艺术成熟时期的开端,章草的主要特征是保留隶书波磔,字形方扁端正,字字独立,偶用连笔牵引,简化了隶书结构,但笔画清晰,断多连少,正像张怀瓘所说“字字区别”,不过由于自身的演变和发展也含有了草书连绵等因素。
章草的传世名作除大量的简牍外,有史游《急就章》,索靖《出师颂》《月仪帖》,皇象《急就章》以及《淳化阁帖》中所载的章草作品。至元代在赵孟頫、明代宋克等人的努力下使得这一书体又得以复苏。
章草虽是草书,与今草草法不同,有约定俗成的草写规律以及自身的一套规则,这是章草准确易识而又结字美观的依据。
宋克书《急就章》(局部)
(视频来自中国书法报)
(一)点
章草中单点的形态与楷书比较近似,多点间的书写要注意笔势呼应。无论单点还是多点的书写都要防止“楷化”,用笔要有起伏感。
单点写法与后来的楷书的点较为接近,但比楷书的点活泼,因此在书写中要防止“楷化”用笔现象的出现。
1.顺势右下落笔。
2.稍顿后提笔,书写时要加强笔毫的起伏感。
有时起笔处或收笔处会引带出与上一笔或下一笔呈应接关系的虚尖。
双点的组合方式为左右或上下,可断可连。
1.根据双点的组合方式决定第一点的落锋和出锋方向。
2.顺势写出第二点,第一点下面笔画的位置决定第二点的出锋方向。 双点分开时要注意笔势的连贯性。
三点的组合方式为左右或上下,可断可连。
1.根据三点的组合方式决定第一点的落锋和出锋方向。
2.顺势写出第二点,第三点的位置决定第二点的出锋方向。
3.顺势写出第三点,第三点往往会因为向下一笔画牵引而引带出虚尖。
三点分开时要注意笔势的连贯性。
(二)横
章草对于一字中的主笔长横经常会用“磔尾”来表现,书写时要见笔毫弹性,不可拖沓。其他横画书写有连有断,不过都要注意笔势的启承和呼应。
雁尾长横,是章草的重要特征,一般第一笔或最后一笔长横表现为带有隶书笔意的“雁尾”形态,横向舒展。
1.露锋或逆锋入纸。
2.中段略提。
3.渐行渐按,像隶书雁尾一般出锋。
长横,其书写方法与楷书十分接近。需要注意的是不可直接以楷法入草。
1.露锋或逆锋入纸。
2.中段略提。
3.收笔处略提,轻顿驻笔。
多横相叠,在章草中多用牵丝进行连接书写,书写时注意各横之间的长短、轻重、俯仰等变化。
(三)竖
竖画一般空抢入纸,翻压后果断下行,行笔中段要劲挺。
用驻笔竖方法,与楷书垂露竖形态较为接近。其收笔处理方式与楷书不同。
1.锋面入纸后稍驻笔调锋。
2.向下果断行笔。
3.驻笔提收。
悬针竖与楷书悬针竖形态较为接近。
1.竖交叉时,横画切锋入纸,空抢与竖画交叉。
2.收笔时渐提出锋,有时也不一定会出尖。
(四)撇
撇画书写要有爽利之感,从形态上讲,短撇如“匕首”,虽形短力强;长撇如长刀,书写时要力送笔端,方可表现弹性。
短撇短促有力。
1.露锋入纸。
2.左下行笔。
3.渐行渐提出锋。
长撇舒展爽利。
1.露锋入纸。
2.左下行笔,并保持线条在一定长度中的粗细基本不变。
3.收笔时渐行渐提出锋或顺势向下一笔引带。
长撇有时会有一些变化,如呈较明显曲度、收笔不出锋或上挑等。
(五)捺
章草中的捺画变化丰富,正捺是章草的特征笔画,夸张“磔尾”书写;反捺则顺势下铺;点捺收笔以小“磔尾”形态呈现,多有活泼之感。
正捺,也是表现章草特征的一个重要笔画,凝重舒展。
1.露锋右下入纸。
2.渐行渐按。
3.重顿后,提笔出锋。
反捺书写方法与单点类似,行笔路程稍增长。
点捺一般是一个字的最后一画,形态活泼生动,其书写方法是正捺的缩写,不过出尖更为明快。
(六)钩
钩画,一般是附着于横、竖等其他笔画之后而构成的一个新的笔画。书写时笔毫推出有厚重之感,不可轻易挑出。
竖钩在行笔至钩处蓄力向左上推出。
横钩在此帖中多为右下顿折后,向左手腕推出。
竖弯钩在行笔至钩处蓄力向上推出,除了常规的竖弯钩外,“走之底”也常写成这种形态。
(七)转折
所谓转折,“转”为圆,书写时多用手腕摆转而成,为章草书写的常态;“折”为方,有时翻折而下,有时略做驻笔后顺势下行。
圆转,此法来自篆书笔意演变,书写时讲求中锋,整体要圆厚饱满富有弹性,笔毫不可散锋,手腕摆动速度较快。
方折,这种转折整体感觉硬朗,折时驻笔下行即可,不必有太多动作。
(八)提
章草中的提画形态与楷书较为接近,书写时要体现笔画运动的起伏感,切勿出现“楷化”现象。
提与楷书提画类似,重顿轻提,渐行渐出锋,长短相宜。本帖中提画有时会与承接笔画连笔书写。
来自书法之家